郧西七夕:非遗技艺里的千年“巧”思与烟火气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864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湖北郧西,汉江支流天河穿城而过。这条“天河”不仅呼应着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更让这里成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2014年“七夕节(郧西七夕)”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从指尖翻飞的刺绣到热气腾腾的花馍,古老的七夕习俗正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在日常中延续着温度与生命力。

“银针起落添春色,丝线游走绣团圆。”50岁的郧西手工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梅,正赶制七夕主题绣品《柿柿如意》。这幅作品里,牛郎织女在柿子树下摘果,两只喜鹊振翅欲飞,藏着郧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项有150多年历史的“织女绣”,是郧西七夕文化的活化石。张春梅16岁学艺,绣品多以七夕传说为背景,《鹊桥相会》《男耕女织》等挂画再现着爱情故事;她又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绣出的服饰、布包、挂饰成了抢手货,“一针一线都是祈福,绣的是手艺,传的是念想。”

发面、揉面、捏花、点染……七夕花馍非遗传承人陈西霞正带着徒弟们忙碌。“老面引子发面,揉上百下才筋道,花瓣要指尖轻转着捏,颜色得用天然食材调。”她手里的面团仿佛有了灵性:牡丹瓣瓣分明,祝姑娘们如花般俏;石榴籽粒饱满,盼日子红火多福。11岁的小徒弟跟着学艺,“每年乞巧节大家比着做,这手艺就像发面,能一代代‘发’下去。”

“郧西的七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地文化研究者钟建华说,石公公、石婆婆等山石景观对应传说,天河穿城而过呼应“星河相隔”,习俗早已融入日常。郧西县文化馆馆长刘洁静认为,七夕里藏着“勤劳巧思”“忠贞坚守”的朴素价值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孙传明所言,这“可触摸的民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能成为中外交流的情感纽带,让千年“巧”思与烟火气,走向更远的远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公告/易动市县决策网工作证全部作废(2025年8月28日之前的)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七夕嬉水度佳节 保亭以水为媒“浇”友乐翻天 深圳政协召开“一起来商量”座谈会 为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言献策
京城胡同焕新记:千年文脉与现代烟火的交响 黎族文化引客来 茶旅融合促振兴 夏季孩子情绪管理:理解诱因与科学引导 香港成立“体育管治诚信联盟” 多方协作提升体育总会管治水平 租到“甲醛房”退租遇阻 法院判决:房东须返还租金保证金
七夕临近成都“浪漫经济”升温 餐饮鲜花预订量激增 红色根脉绵延处,老区振兴起新程 京山“网球育人”:小球转动县域体教融合新样本 中式美学唤醒文化共鸣: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创新之路 柳梧铁路引入AI智能技术 打造"智检+管控"施工新模式
刚柔并济守匠心 文旅融合焕新生——白玉河坡非遗园区开园启新程 云南民航发展史馆昆明开馆 百年航空史见证边陲担当 莎车老城:非遗“活态”传承点亮文旅新图景 天津中欧(中亚)班列高效运行 构建上合组织成员国物流新通道 柳州:“水质冠军”柳江激活生态经济双引擎
国防部:赖清德当局对美方予取予求掏空台湾 多领域势头良好 澳门经济动能澎湃 江西铅山英将乡举行2025年“情系学子 筑梦启航”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 湖北老河口:循环经济激活返乡创业潮 1.3万人家门口实现"乐业" 2025暑期少儿阅读观察:自主选择成主流 兴趣导向引趋势
传承古代治水智慧 构建韧性城市 侨心酿紫梦:宁夏戈壁上的“葡萄酒高地”如何香飘世界 郧西七夕:非遗技艺里的千年“巧”思与烟火气 广州黄埔启动湾区文化出海基地 同步发布“湾区杯”AI创作大赛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花坪暗盘菌”
铁血丹心映山河——襄阳抗战记忆与时代新生 宁夏枸杞领跑全球标准 小红果书写百亿产业传奇 中国女排3:0横扫多米尼加 世锦赛三战全胜锁定小组头名 16强将战法国 山西非遗好物首发暨夏季消费季成果展在大同举办 《有朵云像你》首映礼启幕 奇幻爱情诠释“爱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