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当醉驾遇上智能驾驶技术,法律界限依然清晰。近日多起案例表明,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规避醉驾检测的行为,同样将受到法律严惩。
近日,最高检发布六起醉驾典型案例,明确对多种情形的醉驾犯罪依法从重处理。与此同时,浙江杭州一男子酒后使用“智驾神器”驾驶车辆被判刑的消息,引发社会对智能驾驶时代法律责任界定的广泛关注。
智能驾驶不是醉驾“护身符”
在杭州这起引发关注的案件中,一名男子在醉酒后使用所谓的“智驾神器”,试图规避车辆的安全检测系统,最终仍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十五天。
这种“智驾神器”实际上是一种绕开车辆安全检测的后门作弊工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郭旨龙指出:“这种所谓的‘智驾神器’是违法的,因为它使司机脱离了对汽车的控制,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威胁。”
案件审理认为,尽管使用了智能驾驶系统,但汽车行驶过程仍在被告人的支配之下,因此其行为依然构成醉酒驾驶。
法律责任界定清晰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在使用辅助驾驶系统时,司机应当全程掌控汽车。郭旨龙教授进一步解释:“躺在副驾驶座位上,就是不作为,这也是一种醉酒驾驶行为。”
在这起杭州案例中,法院综合考虑了被告人的驾驶时长、路段危险性,以及其曾有酒后驾驶行政处罚记录等情节,最终作出上述判决。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醉酒驾驶的刑罚为拘役一到六个月。本案的判决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的量刑范围。
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并行
今年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已发布通知,明确要求车企不得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功能。这反映出当前相关技术水平尚未完全成熟,对公共安全仍存在潜在威胁。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指出,按照现行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为0级到5级。其中0级至4级属于辅助驾驶,是人和机器共同驾驶的阶段。
“这个阶段依然是以人为主,自动驾驶功能为辅。驾驶人仍然要承担法律责任,始终也要有人来驾驶或者操控。”张柱庭强调。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律监管也在持续完善。生产、销售各类“智驾神器”的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技术与法律的这场对话,关乎每位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