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一位标榜为“皮肤病性病科医生”的主播,本应在讲解荨麻疹相关知识,却中途话锋一转,开始热情洋溢地推荐商品:“根据急慢性和年龄来选,应急的话需要调节免疫,不太重就用链接里的5号,吃够50天,忌酒忌辣。想补钙的建议买8号或14号。” 这个积累了5.7万粉丝,获赞量惊人的账号,购物车内琳琅满目地挂着某品牌尖锐湿疣膏等超20种药品或类似功效产品的链接。主播像导购员一样,依据评论区描述的“症状”,娴熟地匹配并力推对应的商品。
一股暗流在“医生主播”群体中涌动——打着医学科普的旗号,实则滑入了“带货式科普”的轨道。视频或直播中,病症与产品被刻意关联,进而迎来“强烈推荐”。更有甚者,直播间俨然成了“线上诊所+百货小铺”的混合体,兜售的商品早已突破医疗范畴,蔓延至日常零食、生活用品,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医生能这样随意带货吗?
流量密码指向何处?
吸引眼球,两性内容竟成了捷径。“年轻人啊,现在都玩这么大了吗...” 在一则题为“危险行为切勿尝试”的视频中,认证为妇科医生的博主,身着白大褂蹙眉开嗓。视频随后揭示她所“吐槽”的危险行为是女性在阴道内自行塞入异物。这条引发大量互动的视频评论区,充斥着某些期待甚至调笑的留言。
这类现象并不孤立。部分平台认证医生账号“跑偏”严重,将两性健康作为内容突破口博取关注。一些挂着中医或内科名头的主播,却大篇幅聚焦于性功能、性心理等敏感内容。
深入排查发现,某些宣称来自三甲医院、粉丝众多的“医生”,其身份或许并不经得起推敲。记者在卫健委官网的执业注册系统中,无法查证到数位因发布大量露骨性内容而互动火爆的“医生博主”的有效注册信息。
诸如此类的账号内容比比皆是。搜索健康科普,跳出的很多内容核心都在两性领域,封面标题耸动挑逗,评论区交流暧昧甚至低俗。一位认证为中医内科的主播,主页满屏皆是两性话题讨论。另一位早期尚讲养生的“妇科医生”,后期内容亦明显转向,播放量断崖式飙升的均为性内容,而正经的健康提醒则无人问津。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靠“擦边”引来的巨量关注,最终指向往往一致:在直播间或商品橱窗里完成销售转化。
带货形式“五花八门”
各大平台,不同科室认证的医生纷纷开启直播,用户能查看其执业信息。然而,当记者随机点入这些“医生直播间”,却看到了另类“小买卖”。
一些医生主播的商品橱窗令人眼花缭乱。白天商品寥寥,晚上直播时则瞬间塞满保健品和生活用品。例如,一位近50万粉丝的皮肤科医生主播,直播间讲解银屑病、湿疹专业疗法,其小黄车却售卖面膜、苹果醋、零食、内衣甚至潮流IP周边,生活杂货味十足。
更值得警惕的是“跨专业荐药”。一位认证是骨科医生的主播,却在详细讲述呼吸系统症状后,自然地引导观众购买一款止咳产品。
除了药品,保健品、护肤品也通过视频、评论区被“名医推荐”。某社交平台认证为某三甲医院消化科医生的博主,讲解症状时推荐特定品牌的鱼油、益生菌,评论区更置顶搜索链接。医美科的医生力推清洁面膜,皮肤科医生为防晒霜“背书”,均未有广告标识。
直播间的诱导性话术则更为直接。一位主播声称“有问必答”,展示“尖锐湿疣治疗流程”牌子,却暗示医院高昂而直播间价廉。更有一位前“男科医生”主播(该账号已被平台封禁),公然售卖所谓“非手术增尺寸理论课”,话语间频繁利用隐私焦虑推销,例如“医院难为情?这里下单不暴露”。
神药包装术:保健品当药卖
在一些带货操作中,保健食品被精心包装成疗效显著的“神药”。在某老年病科医生直播间(粉丝超25万),观众咨询脑梗后头晕,主播答完专业术语(PPPD)后,并不直接给药方,而是引导关注“直播间榜一,那是我的工作室”,并强烈呼吁“看看小黄车”,力推198元一瓶声称能“补气养血、改善头晕睡眠”的药丸,实则链接指向保健品。
法规明确要求,药品直播销售需严格许可,处方药更是严禁直接销售。因此,记者目睹的多数直播,主播所带货的“推荐药”实际上只是保健食品。但部分医生熟练游走在边缘,用“调理”“改善”等模糊语汇,刻意混淆保健与治疗界限,暗示其药用疗效,并与特定疾病缓解挂钩。对医药知识匮乏的中老年群体而言,极易被“医生推荐、安全高效”的宣传俘虏,误信这些就是治病的“灵丹妙药”。
整治已在路上
这些乱象已引起监管高度关注。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严厉批评: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扭曲为牟利工具,滥用职业权威引流带货、高价开药,甚至有夸大疗效、编造故事等敛财行为。
监管风暴已至。此前,国家卫健委等十四部委联合发文整顿医疗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明确瞄准假借科普“引流”“带货”的现象。
近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发布专项通知,从账号资质认证、科普信息源头、专业内容发布等多维度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
地方层面行动迅速。上海推出全国首份“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清单”,明令禁止医生以科普之名带货。四川紧随其后发布同类清单,列明十条禁令:严禁发布虚假健康信息、夸大效果;严打科普之名下变相发广告、直播卖货;未经许可,医护人员不得擅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的自媒体账号等。
业内专家对此也表达了忧思。来自天津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指出:“医生直播科普本是打破医患距离的好事。但医疗服务与商业营销的边界一旦模糊,利用职业身份为商品‘代言’,有违职业伦理,必将损害患者权益。”他强调,医生的公信力源自专业和操守。信任若过度绑定商业利益,极易变质腐蚀。应让直播回归科普初心,而非迷失在带货歧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