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在和蟑螂较劲?店里其他国风饰品不香吗?”年轻的店主月月一边在社交平台调侃,一边加紧赶制。那独特的“点翠大蟑螂”发簪订单已排成长队,预订要等许久。
当这只身披孔雀蓝羽毛的点翠大蟑螂饰品意外蹿红,互联网上回荡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非遗还能这么玩?”与“这是对传统的亵渎吗?”。赞誉与质疑的交响中,月月道出了她的信念:“每一代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或许百年后,我们的‘虫簪’也将被后人珍视为传统。”
学艺于热爱,成名在“荒诞”
月月是个标准的“90后”“斜杠”青年,手握两个管理学硕士学位。尽管并非官方认证的非遗传承人,但出于对传统技艺的炽热喜爱,她通过自学,掌握了点翠、景泰蓝、绒花等十多种技艺,其作品曾获贵州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和铜奖,还被一些驻外使领馆选作国礼。
“我热爱传统文化,不愿它们只沉睡在博物馆里。我想让更多年轻人能够轻松拥有非遗手作。”月月向记者分享着她的初心。目前,她已有5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一次带着几分“荒诞”色彩的委托,点燃了走红的起点。今年6月,朋友看到月月复刻的凤冠后,请求她制作一份特殊礼物——点翠大蟑螂发簪。起初她婉拒了,“但朋友给的实在难以拒绝”。当她将设计制作过程剪辑成视频上传后,竟意外引爆网络。“视频火了,粉丝纷纷私信要求多做点翠蟑螂,我于是‘被动创业’。”月月笑道。
当“人人喊打”遇上极致美学
粉丝的热情催生了改变。月月着手打样、开模,线上小店“闲月非遗手作”随之诞生。开店仅一月,月月就售出了数百件非遗手作,其中点翠和景泰蓝的各类“螂”主题饰品(胸针、发簪)销量惊人,占比高达90%。
“‘大蟑螂’的走红完全出乎意料。可能成品颜值足够,消费者暂时忽略了日常对蟑螂的厌恶。”月月这样分析。为了追求极致逼真,她专门抓来活蟑螂细心观察,“尤其是腹部结构,完全是复刻”。她甚至为顾客附上“暖心”改造教程:蟑螂腹部设计有可挂链条或坠子的三圈;簪在头上寓意“向上爬”,系于身后则像“向下爬”。她还特意选用石榴籽挂坠:“石榴多籽(子),蟑螂多子,都寓意生命不息。”
小店开张一个月,“大蟑螂”销量就突破两百只。“这还得限量,放开盲盒卖得更多!线下实在忙不过来了!”月月感叹。
猎奇、社交与文化自信的密码
点翠大蟑螂的爆红,深刻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个性化表达的强烈需求。“生日收到普通礼物可能很快遗忘,但一只‘大蟑螂’,绝对让人终身难忘。”月月点明了产品成功的关键——在展现点翠工艺这一传统内核的同时,完美切中了年轻人强烈的猎奇心态和社交传播欲。“很多人有点‘叶公好龙’。这不是真蟑螂,配色华美,反而让人喜爱。”
社交平台的亮眼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月月帖子不多,但每条评论数从几百到上千不等,对于粉丝基数尚不足五千的博主而言,互动率惊人。更深层的驱动力,藏在文化自信之中。月月深信:“我们这代(‘90后’、‘00后’)切身感受到国家富强,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不再迷恋国外大牌,反而觉得点翠之蓝胜过施华洛世奇水晶。”
月月最初的动力纯粹源于对非遗的热爱。“许多传统手作(如我复刻的凤冠),既昂贵又大件,常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实用场景也少。而‘大蟑螂’饰品定价亲民(100-300元),非常接地气,大大降低了体验门槛。”
争议之中:在守正与创新的风口
点翠蟑螂并非个例。去年潍坊国际风筝节上巨型蟑螂放飞,网络上“拖鞋伺候”的调侃不绝于耳;皮影蟑螂也在社交平台吸睛无数。从各类“蟑螂表情包”到讨论其药用价值,再到《纯情蟑螂火辣辣》的流行,蟑螂这个曾经的“四害”代表,正成为年轻人表达反叛与幽默的新符号。
“年轻力量不断涌入非遗领域,带来新颖思路,尽力让技艺传承下去。”月月认为,当古老非遗邂逅亚文化符号,碰撞出的不仅是流量,更是激活传统、贴近当代生活的现实路径。
但争议随之而来。温和者质疑:“这种题材或许不该‘遗’传?”严厉者则批评:“为博眼球将非遗与蟑螂绑定,走向低俗化、商业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敬,甚至践踏文化自信。”
对此,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秦绪荣强调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既要守护技艺之‘根’,又要创造时代之‘美’,才能萃取精华,形成‘非遗非常美’的价值,不负新时代赋予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厚望。”
月月则从容回应:“央视的传统民乐节目已在演奏当代流行曲,各行各业都在进步。我们并非篡改技法,而是传承中的创新。何况蟑螂入药也能治病,生命本无贵贱。最重要的是,我把它做得很美,市场就是最好的验证。”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非遗可以是庄重凤冠,也不妨是那只点翠蟑螂小簪。月月的信念始终坚定:“每一代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篇章。或者百年之后,那只小小的‘虫簪’,已悄然化作后人膜拜的传统模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