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伪专家”横行,多方联手“清朗”出击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12777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越来越多人习惯上网寻求专业建议,这给了部分人可乘之机。医美博主顶着“专家”头衔推荐项目,却拿不出资质证明;财经“大V”分析市场趋势,实则满嘴跑火车;某些机构甚至批量起“素人号”,进行统一运营……种种“李鬼扮李逵”的现象,甚至借机造谣传谣的行为,正在污染网络空间。

针对这一乱象,中央网信办在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特别强调,将重点整治“自媒体”发布的不实信息。特别是那些干扰舆论、误导公众,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以及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那么,普通网民该如何应对这些“伪专业”信息?不同主体又该如何协同发力、共同治理?

“假学姐”“假高管”频现,“伪专业”潜滋暗长

家住陕西西安的大学生小杨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暑期将至,她在网上找到一份给留学机构做“内容运营”的兼职。然而第一天线上工作,她就感觉不对劲——机构要求她运营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账号“人设”是一所国外大学在读的“博士学姐”。她需要根据机构提供的材料,分享自己申博的“真实经验”,一旦有人私信询问,就将机构推荐出去。小杨犯了嘀咕:“我根本没申请过博士,也不是什么学姐,这不是骗人吗?”

记者在平台上进行关键词检索,发现相关内容鱼龙混杂。虽然有的账号是博主本人亲自出镜讲解,配有生活分享的vlog;但也有不少账号文案雷同,图片模糊不清。尽管如此,不明真相的网友仍在评论中“求分享”。这种“假学姐”引流,本质上是一种欺骗。

在医疗、金融、农业等重点领域,“假专家”的危害更值得警惕。医疗领域,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打着健康科普的幌子,东拼西凑信息,加上危言耸听的标题,摇身变成“网红医生”。例如,有的短视频创作者展示“视力恢复技巧”,声称坚持训练能显著改善甚至恢复高度近视。对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已明确“打假”:医学上尚无有效根治近视的方法。

金融领域,有人精心打造“国家评审”、“500强培训师”、“名校投资天才”等虚假人设。他们先以煞有介事的说辞收割粉丝信任,继而销售课程、直播带货牟利,甚至私下诱导“投资打赏”,实施诈骗。

农业领域,不法分子披着“博士研究员”、“农大专家”的外衣,推荐所谓防虫神器、生根神药。他们以科普为名堆砌高深名词,实则售卖“噱头大于实效”的产品,甚至给农户造成损失。有时连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也可能掉入陷阱。

探究背后,“伪专业”虚假信息的滋生,既有流量“利益驱动”,也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降低了造假成本。

责任归属:平台、创作者、MCN谁买单?

当“伪专业”信息侵害用户权益、造成损失,平台、创作者及可能牵涉的MCN机构,各自应承担什么责任?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怀学指出,创作者作为虚假内容制作和传播的直接实施方,承担首要责任,可能面临民事、行政乃至刑事法律后果。MCN机构若深度参与制作、策划传播,或明知内容失实却未采取管控措施,则可能作为共同违法行为实施者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平台在管控“伪专业”信息、治理谣言方面责无旁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过错责任原则”,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若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用户利用其服务侵害他人权益却未采取措施,需与该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信部门可责令其整改或暂停运营。

近年来,平台已在探索全方位治理。例如,抖音安全中心2024年7月发布公告,针对策划虚假人设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整治无法核实的专业成就、高管身份及自封“大师”等,完善认证要求并对违规账号实施下架、封禁等措施。

今年6月,小红书公布2025年上半年打击“虚假”治理成果:处置虚假笔记320万篇、虚假人设账号1万个、虚假低质AIGC笔记60万篇;通过“同质化识别”能力封禁批量造假账号超1000万个。其针对虚假人设设置了内容前置审核制度,采用“账号关系挖掘”策略进行精准打击。

然而,平台治理“伪专业”信息绝非易事。虚假不实信息识别、核实、溯源难度大,封禁后易“卷土重来”,需平台持续发挥技术优势,创新治理手段。

重点领域攻坚:医疗、金融、法律如何有效监管?

放任医疗健康建议、投资理财分析、法律解读等重点领域的“伪专业”信息传播,极易催生谣言,后果严重。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部长杨瑞茂以“缩短征信逾期记录”等谣言为例警示:一张不明来源的截图、几句捕风捉影的对话、一则真假难辨的消息,都可能影响公众信心和预期,甚至危害金融安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李春景强调,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市场监管领域与民生息息相关,不实信息与谣言将影响千家万户。

那么,如何提升重点领域治理效能?

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辟谣分论坛上,首批“涉企网络辟谣工作直联点”试点单位名单发布,涵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航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平安等不同重点领域企业。

这些单位达成共识:治理不实信息与重点领域谣言,应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预防”,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治理”。

具体路径包括:

1.发挥专业权威:各领域头部单位应依托自身专业权威性,借助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主流媒体等力量,及时澄清谣言,挤压“冒牌货”生存空间。

2.强化部门联动:及时向网信部门举报线索,溯源清理不实信息,查处违规账号;配合公安部门查处谣言案件,公开通报情况。

3.抓好宣传引导:积极通过短视频等接地气方式,宣传政策,普及专业知识,提升公众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声明 关于冒充我司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江苏治水兴水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国泰集团将开通香港至长沙直航 内地航点增至24个
宁夏发布葡萄酒产业空间规划 2030年剑指千亿综合效益 云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覆盖132国 区域金融合作深化 山西桥沟村西梅迎丰收 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乡宁:一块空心月饼里的产业转型大文章 醉驾治理新动向:使用“智驾神器”同样构成犯罪
电影《731》观影人次突破4000万 多国上映引关注 深理工周年校庆签四项合作协议 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安徽启动百场戏曲惠民展演 推"观演+游览"新体验 申城光影节点亮多元消费新场景 郑钦文中网复出之旅因伤止步 主场奋战士气可嘉
中秋国庆假期消费观察:文化驱动型消费成新亮点 赣苏携手谱新篇 继往开来征新程 老宅生金,闲田结果:土地改革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长治长子县:212 亩潞党参基地成 “富民田” 留守村民家门口挣 “稳稳的幸福” 双节杭州口岸出入境预计 11.5 万人次 4 天单日客流将超 1.5 万
安徽 “十四五” 开放成果显著:吸引 99 家境外世界 500 强,700 余皖企出海布局 山东深耕蓝色经济 科技创新激活海洋发展新动能 全国首个高铁主题互动科技馆青岛开放 长江首艘光伏游轮启航 开启绿色航运新篇章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水利设施体系 惠及人口超6亿
电影《浪浪人生》北京首映 主创分享温暖家庭力量 上海大学生旅游节焕新启幕 青春活力闪耀复兴岛 福建传统折子戏展演落幕 稀有剧种焕发新生机 永福罗汉果飘香海外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两岸同胞宁德共庆中秋 文化交流深化血脉亲情
杭州西湖区创新涉外普法 打造国际化法治服务新模式 WTT中国大满贯赛开幕 孙颖莎王楚钦强势晋级 “绿幕直播间”造假成风,虚拟背景冒充源头工厂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通车,“横竖”创世界纪录 排练11个月打磨精品!雷剧《苏子与罗湖》9月29日公演 剑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