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虽已建立起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总体仍处于中低端环节。一个突出的掣肘因素是高水平技能人才存在缺口,表现为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升、结构性问题显著。笔者调研发现,在技能人才的培养环节,亟待破解五个关键性问题:
办学层次瓶颈突出:现行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为主流。截至2023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数量超过1500所,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尚不足40所。在校生规模对比更为悬殊:专科层次学生高达约1600万,本科层次仅50余万。这种不协调的层次结构,对培育适应未来先进制造业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构成严峻挑战。
源头生源质量亟需改善:多重因素制约了优质生源进入职教体系。受制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实际收入分配机制的影响,职业教育未能成为优秀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的首选升学路径。其结果,大部分中职与高职(专科)院校录取的学生是在普高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筛选后进行的。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学科(尤其数理)功底薄弱、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特点,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教学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优化空间:理论内容占比过大而前沿性、实践性内容偏少;课程更新滞后,落后于产业技术迭代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模式单一,以知识灌输和课堂讲授为主导,个性化设计与因材施教不足。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提高,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深度不足,导致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未能实现高效顺畅的衔接与融合。
企业社会参与意愿低:“工学”结合待深化:人才培养机构(院校)与人才使用单位(企业)之间存在目标偏差。企业运营常侧重中短期利润最大化,对培养周期漫长、过程复杂的技能人才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这使得许多校企合作项目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层面,未能形成深层次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评价激励体系有待健全:当前对技能人才的评价存在多重弊端:过度看重考试分数而轻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单一技能而忽视综合职业素养;侧重短期成果而缺乏长期能力发展考量。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由于受学历学位门槛限制,技能人才较难获得与普通教育体系毕业生同等的职称评定、聘用待遇及相关人才激励政策倾斜,职业上升通道易遇“天花板”。尽管人社部在2022年推出了新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图纾解难题,但在实践推广中效果尚不理想,落地面临诸多困难。
破解上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是契合科技创新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时代要求。这一紧迫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高度重视。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