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许多家长就陷入两难:孩子与网络世界形影不离,吃饭叫不动、出门不愿意。若强行夺取手机,易引发孩子抵触情绪;若放任自流,又担忧其沉迷加深。对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金金建议,家长可尝试用“替代满足”填补空虚感,化游戏热情为创造动力。
孩子沉迷游戏,往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乐趣或成就感。金金表示,简单粗暴的禁止不如用现实快乐替代虚拟满足。例如,孩子若热衷游戏中的团队协作,家长可邀请同学共玩桌游或组队运动;若喜欢闯关刺激感,可体验攀岩、密室逃脱等挑战性活动。她建议建立奖励机制:白天达成运动1小时或学做一道菜等小目标,晚上可额外获得30分钟游戏时间。
家长还可引导孩子从玩家转变为内容创作者。金金支招:鼓励孩子写游戏攻略、拍解说视频、学习基础编程,或组织“电竞比赛”,将无节制游戏转化为有计划的活动。“戒除网瘾需循序渐进,”她强调,“家长与孩子可制定小目标,如每周递减10%游戏时长,逐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放假天天睡懒觉,晚上不肯睡怎么办?金金建议用“生物钟惯性”替代“强行叫早”。她解释,孩子大脑对光线敏感,家长早晨拉开窗帘留条缝,让阳光温柔唤醒孩子,比闹钟更有效。“即使孩子前晚睡得晚,也应在次日上午9点前接触阳光。坚持三天,生物钟会逐渐恢复。”
“孩子假期熬夜,常因白天没玩够或压力未释放。”她提出,与其直接禁止玩手机,不如下午安排1小时打球、跳舞等运动消耗体力;晚饭后组织家庭桌游或电影时间,满足娱乐需求。“当孩子觉得白天更有趣,晚上自然不会硬撑。”
暑假亲子相处时间增多,如何加强沟通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博士黄翔指出,对于低龄儿童,要用具体指令替代抽象要求;对青春期孩子,则需尊重独立性,用提问引导思考。“运用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既能满足表达欲,又可培养责任感。”
黄翔强调,青春期孩子大脑因杏仁核快速发育和雄激素作用,权利意识与边界感极强。家长应在明确安全、尊重、诚信等核心底线的基础上,构建健康边界感。“物理边界可仪式化,如设立‘情绪暂停角’——约定冲突升级时各自冷静10分钟。”他还提醒,每天保留30分钟“自由时间”让孩子发呆或涂鸦,减少过度干预带来的对抗。
暑期户外活动多,如何预防孩子晒伤?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小儿整形外科学组委员董晨彬建议,出行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若阳光强烈,户外活动不宜超1小时。“即使阴天也要擦防晒霜,因80%紫外线能穿透云层,并经水面、沙地等反射增强。”
他提出可借“影子长度”判断紫外线强度:“影子短于身高时,必须寻找遮蔽场所。”若孩子晒伤,需立即移至阴凉通风处,局部冷敷(忌直接冰敷)并外涂镇痛药。出现水疱、发热或寒颤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