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地处杭州湾北岸,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积淀。作为上海西南门户,这里不仅是上海最早形成陆地和人类定居的地区,还是最古老的行政建制区域。从南朝顾野王创作《舆地志》引领江南地理研究,到唐代船子和尚吟诵《拨棹歌》传播深邃禅意;从明代书法名家沈度的泼墨挥毫,到近代帖学巨匠白蕉的精妙笔法;再由南社文坛领军人高燮、姚光荟萃诗文弘扬民族精粹,到“守山阁”藏书楼持续修纂典籍、守护文脉——这一系列文化成就,彰显了金山在江南温婉深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近期的“书香金山 人文华章”丛书新书发布会推出六部全新研究成果。它们包括:《王鸿绪集》《金山钱氏家刻书目》《亭林周氏后来雨楼劫余书目》《湖楼校书记:守山阁学案》《亭林周氏后来雨楼藏南社诗文合编》以及《文史耀金》。这些著作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倾力打造,结合学术严谨性和传播亲和力,其中特别揭示了南社与金山的深层历史纽带。一位专家提到,南社诗文合编集藏的独特性,在于金山文化对该社文学运动的深远滋养。
这次新书发布会标志金山积极践行“盛世修文”使命,丛书体系细分为两大主题:“新守山阁”聚焦经典文献的现代化转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看见金山”系列则以普及读物为形式,生动讲述本土传奇与生活故事。会上有关权威人士强调,这类编纂活动让深阁典籍真正融入日常,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丛书不仅填补了《王鸿绪集》等重要历史空白,还追溯了1906年高燮向复旦捐赠珍贵《诗经》古籍的动人往事,这强化了大学与地方的文化纽带。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赞誉金山区为“人文大区”和江南重镇。他分析道,金山文献研究对探索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梳理华夏文明特质具有标本价值,“守山阁”项目更是全球少有的文化传承模型。区域代表补充说,该系列是活化文物的关键载体,为文旅、展农融合注入动能。后续丛书将逐步发布更多研究成果,持续推动地方文脉的系统梳理和创新转化。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