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四万人的烟火气,守护千年活态传承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2619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怀抱中的阆中古城,已历经2300余年岁月沧桑。诗人陆游曾留下“却望城郭如丹青”的诗句,描绘其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独特风貌。山、水、城在这里和谐相融。

1986年,阆中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古城内生活着4万多居民,他们平凡的日常烟火气,正是古城千年生机的延续。人与城相契相守,与城中93条井字形街巷、270多座民居院落一起,传承着文脉保护的“密码”,铺展出一幅生动的活态文化长卷。

ca364273189f95b30a0a5fc8af4304ec.jpeg

古城保护:动态“生长”而非静态封存

《说文解字》载:“阆,门高也。”阆中地形山四合、水三面环绕,形如高门,自古便是“山水形胜之地”。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秦惠文王置阆中县,此名沿用至今,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蜀将张飞曾镇守于此。

“‘阆中’二字本身就是活态传承的体现,”阆中古城保护专家柯敏指出,“它是一座体现传统营城智慧和人居理念的典范。”城中街巷呈规整的井字形棋盘状分布,主街宽度统一,巧妙利用嘉陵江曲流地形,是古人营造水平的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浪潮下,古城面积萎缩,居民疾呼保护。立法立规迫在眉睫。2004年,《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通过,2019年修订后,保护范围大幅拓展。阆中先后编制多项保护规划,出台维修规范和管理办法,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库,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遗等悉数纳入。

“禁止裁弯取直街巷”、“禁止擅自升高建筑物”、“尊重历史、修旧如旧”成为刚性准则。阆中市原文物局副局长刘富立强调:“对阆中的保护认识经历了转变,核心是让其动态‘生长’,守护好这份活态遗产。”如今,古城保护已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人人都是守护者。古城内,500余年的黄葛树枝繁叶茂,张飞牛肉、白糖蒸馍等传统美食飘香,居民晾晒的衣物、打理的花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留住人:烟火气是古城的灵魂

清晨,古城管星街的早市率先苏醒,蔬果沿街铺满,居民熙攘采购。“古城保护,要保持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刘富立说。无市井,何来古城?留住城,更要留住人。

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王君梅介绍,古城内有5所幼儿园、中小学,3个农贸市场及农贸街,300余家家庭小作坊。“我们坚持‘不迁学校、不迁居民、不迁市场作坊’,守护宜居宜学宜游的生活,用烟火气留住人。”

改善居住条件是留住人的基础。54岁的“原住民”龚凉清回忆,早年住古城条件艰苦。近年来,阆中在严格保护肌理风貌前提下启动“微改造、精提升”:改造破损路面、旱厕,升级水电气网,引入智慧消防,配套停车场和街角休憩点。龚凉清所在的笔向街39号阆中书院,由老丝绸厂宿舍改造而来,外观格局依旧,内部融入现代便利,如今成为文化展示与交流空间。

居民在古城中编织着生机。土生土长的苟全华经营着一家扎染特色民宿客栈。“20间客房保留了老院子的魂,融入了传统韵味,客人还能体验扎染。”曾在古城做导游的她认为,每家客栈讲好自己的文化故事,能放大阆中的魅力。在引导下,“前店后厂、前铺后居”模式在古城普及,“一店一招一特色,一家一院一文化”,上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古城也吸引着“新阆中人”。山东姑娘翟树玲经营一家以书为主题的客栈,其“以书换宿”的点子让客栈藏书丰富。更惊喜的是,客栈内还修复保护了一段古城墙,“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传承历史。”翟树玲说。

赋神韵:文化是传承的内核

2004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纪念这位诞生于阆中的西汉天文学家。他参与创制的《太初历》,奠定了春节的基础。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

在古城武庙街张家院子,77岁的张忠和已扮演“春节老人”14年。每逢春节,他便盛装为居民游客送上祝福。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天文文化、蜀道文化在此交融,构成古城厚重的精神底蕴。如今,更多传统文化新场景、新业态在古城集聚:

· 保宁醋文化博览园,游客可体验非遗酿造工艺。

· 丝毯织造技艺传习中心,老师傅向研学学生展示“手工打结”绝活。

· 夜游嘉陵江的实景演出《客来阆中》,以杜甫游阆中为主线,融合歌舞与灯光。

· 旅拍店依托古城古建,让游客身着汉服梦回千年,“汉服纪”活动已连办三年。

“有形的保护让古城有神,必须靠文化赋予其精神内核。”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玉杰强调。

古城南街五十四号中院的“杏庭”,院主冶青(祖籍阆中)将其打造成公益文化空间,举办展览、沙龙、读书会等,助力古城文化传播。像她这样守护、探索古城的人还有很多。古城从容生长,安放乡愁,承载梦想。

冶青常听父辈提起一条名为“水巷子”的窄街,“穿过小巷就能走到江边”。循着地图探访,青苔石板路尽头,山形水势依旧。

阆山高,阆水长。古树下坝坝茶摊,故人游人相聚;城中中天楼连通四方,人们讲述过往,谈论当下,畅想未来。一座古城,流淌着人城相契的故事,延续着传统与现代的脉络,生生不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西藏邮政快递业:织密寄递网络 激活高原发展引擎 大丰警方奔袭千里追赃 反诈警示:警惕假“公检法”索要现金 山河未改新章启:千年宕昌破界融合,奏响文旅新序曲
新疆果业硕果飘香:链式发展筑就甜蜜未来 《浪浪山小妖怪》:隐喻裂痕与传统现代的双生困境 嘎仙洞:从鲜卑祖庭到乡村振兴“金钥匙” 哈尔滨夏夜“千机齐舞” 3000架无人机绘就龙江新图景 全球选材智造“毫米级”定制 玛格家居助力“重庆造”家具扬帆海外
大藤峡水利枢纽首破珍稀鱼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为珠江流域生态提供科技支撑 长三角地区外贸强劲增长,前7个月进出口稳居全国前列 银川市获选中国十大生态美食名城 骗子假售后真挖坑 民警破黄金取现诈局救下12万 人在画中行:安吉,读懂万重绿浪间的生态诗行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九月登汉 聚焦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嘉年华 西湖“爱心莲莲”义卖火热开启 养生专区首添亮点 灾后理赔及时到账 北京怀柔农宅保险助农户重建家园 金山人文丛书六部新著隆重出版 激活长三角文献宝藏 太行山下国际艺术村,许村打造乡村旅游振兴样板
微型“不死小强”出世!西湖大学打造2厘米仿生机器人震撼揭秘 香港批准"萝卜快跑"拓展自动驾驶测试至数码港 成都世运会中国健儿再创辉煌 攀岩台球赛场捷报频传 文体旅融合激活夏日经济,“金钥匙”解锁消费新引擎 国防教育与民生关怀共融 ------芜湖隐园防空洞变身市民避暑乐园 健身娱乐与红色教育同频共振
“两山论”20年,看中国的绿色跃迁 儿童电话手表突然自燃,还能不能戴了? 近400件文物亮相纪念特展 全景式展现华侨抗战历史 治安工作不放松、安全放在笫一位 员工虚构就业证明骗取竞业补偿被法院认定违约 需退钱并担违约金
医疗升级|AI算法赋能冠脉检查,武汉一医院实现微小病变精准筛查 青年携手农遗创新:全球农耕文化交流在上海启动 光影破浪,双帆出海:连接世界的抗战记忆 北席村葡萄丰收致富 电力赋能助产业腾飞 重庆氢能“动力芯”驱动中国绿色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