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中的和平印记
炎夏时节,潍坊虞河沿岸绿荫如盖,成为市民与游客纳凉休闲的好去处。置身其间的国际和平主题公园,吸引着无数人流连忘返。而紧邻公园的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如今已被浓厚的和平氛围所笼罩——悠扬的和平钟、开阔的和平广场、象征情谊的“和平·友谊”纪念碑。这片土地为何如此珍视“和平”?答案深藏于八十多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之中。
硝烟里的苦难与集中营历史
1942至1945年间,太平洋战争的烽火蔓延至遥远的中国山东潍县(今潍坊)。为限制在华同盟国侨民,日本在此设立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原为西方传教场所的乐道院,在电网、壕沟、岗楼、探照灯和机关枪的环绕下,变成了阴森的监狱。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单体西方侨民拘禁地,曾关押过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侨,其中以欧美人士为主,包括327名无辜的儿童。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山东大学堂总教习赫士、奥运冠军李爱锐等知名人物也曾身陷囹圄。
患难中的跨国情谊与援助
严酷的环境并未能隔绝人性的光辉。集中营周边的中国民众,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向被囚禁的西方侨民伸出援手:秘密输送生活必需品、慷慨捐赠善款、冒险传递信息,甚至协助策划成功逃脱……正是在这冰冷高墙之内,中外民众结下了生死相托的深厚情谊。
从伤痛记忆到和平教育基地
当年的集中营废墟上,如今矗立着铭记历史的博物馆。馆内精心保存的7座原有建筑遗址,连同详实的文物、珍贵史料与亲历者口述,无声诉说着那段苦难岁月,控诉着法西斯的暴行。参观者通过高科技的“数智魔镜元宇宙项目”,戴上VR设备,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份沉痛的记忆,正成为面向未来的和平教育基石。
跨越时空的回响与新生
如今,曾经的幸存者及其后代纷纷从世界各地前来瞻仰旧址。他们所带来并珍存的,不只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共同祈愿和平的心声。这片曾见证暴力的场所已彻底抚平伤痕,化身为在更广阔层面推动和平的平台。通过举办海外专题展、开展跨国接力跑活动、创建“橄榄枝”志愿服务项目等举措,这座博物馆悄然绽放出象征和解的“和平之花”,成为教育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阵地,也成为连结中外人民友谊的精神桥梁。2024年9月举行的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选址于此,亦是对其和平价值的肯定。
植根城市血脉的和平基因
在潍坊的城市肌理中,和平的理念远不止于这一处遗迹。坊子德日建筑群、1532文化产业园(前英国烟草公司旧址)、二十里堡火车站等,都作为城市重要的和平文化坐标。2021年2月,潍坊被正式承认为全球第308座、中国第二座(继南京之后)“国际和平城市”。曾经的工业遗迹也焕发新生:英国烟草公司旧址转型为充满活力的1532文化产业园,老仓库、旧厂房化身艺术空间,不断“上新”的展览与演出吸引着游客和研学团队在此触碰历史、领悟和平的真谛。年代感十足的坊子德日建筑群,成为年代剧取景地,吸引观众在剧情之外感受历史的沉淀。象征着连接与希望的国际风筝会,则年复一年地用风筝线,在全球范围内编织起欢乐祥和的“朋友圈”。
融入教育生活与基层的和平实践
和平的理念已深深融入潍坊的日常。中小学引入“和平教育课程”,孩童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和谐愿景。高校成立和平学研究院,深入探讨和平发展的前沿议题。在社区与乡村,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融入基层治理,营造出邻里和睦、家庭美满的幸福图景。和平,已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奏响动人的乐章。
活力之城的发展脉动
和平如同沃土,孕育着发展的生机。潍坊凭借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工业、高端化工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量约占山东1/10、全国1/100),涌现了潍柴、歌尔、豪迈等知名“智造”品牌。现代农业引领全国,是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凭借寿光蔬菜、安丘大葱、昌乐西瓜等品牌,将先进的“蔬菜标准”推广四方,智慧农业广泛应用。文旅消费热潮涌动,新民俗、新体验、新场景不断涌现,“白加黑”的青春活力点燃城市烟火气与流量密码。开放包容的姿态更让潍坊联通世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脉络、与40余个城市建立的友城关系,加之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国际窗口,不断扩充其“国际朋友圈”,吸引海外嘉宾寻觅合作新机。
鉴往知来
潍坊,这座从战争伤痕中屹立崛起的和平之城,犹如一面历史的明镜,映照过往的烟云,更照亮前行的通途。它以自身从烽火到繁荣的蜕变,向世人发出无声而有力的警示:牢记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携手共创充满希望的未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