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从地质宫到试验田,从校史馆到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正以多元形式在高校中传承,激励着新一代学子砥砺前行。
在吉林大学地质宫的507室,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如今已成为纪念馆。泛黄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工作安排,见证着这位科学家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事业付出的心血。
“那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紧迫感。”黄大年的学生、如今已是吉林大学教授的马国庆说。黄大年精神持续激励着师生们接续奋斗,该校将纪念馆建设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湘江之畔的湖南农业大学内,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同样在述说着另一段科学传奇。馆内陈列着泛黄的杂交水稻育种讲稿、简朴的书房用具,以及记录着亩产突破时刻的老照片,系统展现了“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躬耕稻田的艰辛历程。
“看到袁爷爷在田埂上顶着烈日观察稻穗的照片,我真正明白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农学专业学生李奕表示。如今,湖南农大依托展示馆开展“稻田里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走进试验田,近年来已培育出多个优质杂交稻新品种。
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2280平方米的展区浓缩了学校与国同行的奋斗历程。从批复创办学校的电文,到力学家钱令希院士等人的证书奖状、笔记手稿,每一件展品都在述说着这所大学“由党创办、与国同行”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这所大学的发展脉络中,成为我们一代代师生勇毅前行、接力奋进的力量之源。”2025级本科新生于丰硕在参观校史馆后感慨道。该校打造红色校史现场教学点位,将校史中的红色故事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相结合,为师生提供“浸润式、沉浸式”主题教学。
这些高校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让科学家精神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持续激励着青年学子在科学报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