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金秋时节,江西德安县吴山镇的稻田里呈现出一幅别样的丰收画卷:村民手持镰刀弯腰收割,而在他们脚边的水田下,成群中华鳖正悠然游弋。
金秋十月,江西九江德安县吴山镇的农田里迎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丰收。在张塘村的稻鳖综合种养示范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村民们手持镰刀正忙碌地收割着成熟的水稻。
与寻常机械化收割场景不同,这里的收割工作全部由人工完成。原来,这片稻田的水下暗藏玄机——数以百计的中华鳖正在稻丛间游弋穿梭。
稻鳖共生:一水两用的生态智慧
“稻护鳖,鳖肥稻”——这句在当地流传的俗语生动概括了稻鳖共生模式的精髓。在这种生态循环系统中,水稻为中华鳖提供了良好的遮荫和躲避场所,而中华鳖的活动则有效疏松了土壤。
同时,中华鳖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而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水生小生物又为中华鳖提供了部分食源。这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又降低了养殖成本。
经济效益:单亩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今年,德安县在吴山镇共打造了105亩稻鳖综合种养示范田。经测产,这些示范田的水稻亩产达到950到1000斤,同时每亩田中还留存约110只中华鳖。
“单亩综合收入超过1.1万元。”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一数字远高于传统单一种稻模式的收益。稻鳖共生模式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村民们在同样大小的土地上获得了双重收益。
生态价值:绿色农业的新路径
稻鳖共生模式不仅是经济效益上的突破,更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这种模式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相比单纯种稻,稻鳖共生模式让农田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农业技术人员表示,这种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金秋的德安农田里,村民们的笑脸与丰收的稻浪交相辉映。 稻鳖共生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传统农区提供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新路,也让这个丰收季格外充满希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