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面对超3亿老年人口,各地正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从AI体检到跟踪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迎来优化升级关键期。
居家养老成主流选择
统计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超过3.1亿,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4亿大关。受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模式。这一选择既能合理配置社会医疗资源,又能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正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服务升级面临多重挑战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居家养老服务在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现有服务多集中于日常生活照料,医养结合程度亟待提升。数据显示,约75%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慢病管理成为突出需求。
与此同时,医疗、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协同不足,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评估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也都制约着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多措并举推动质量跃升
政策支持是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地可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闲置设施改造为养老场所,推进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并对相关机构给予税费优惠。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需要完善养老服务职业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薪酬待遇,搭建科学的职业技能认证框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
创新服务模式是突破方向。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等多元模式,促进医养康养服务在居家环境中深度融合。借助科技手段打造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发展智慧养老新场景。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为居家养老提供了重要支撑。自2016年试点以来,已有超225万失能人员享受待遇,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需要持续提升长护险服务能力,保障制度公平与可持续性。
养老服务关乎亿万家庭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和庞大的居家养老需求,唯有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才能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