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从话费充值到美容美发,从线上平台到实体店铺,各类诱导充值行为层出不穷,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挑战。
优惠背后的真相
"预存140元得280元,每月返15元话费!"山东的刘宇被某营业厅的促销吸引,果断办理了套餐。然而事后发现,该套餐实际只需预存100元即可享受相同优惠,多付的40元既未变成话费,也未获得任何说明。
类似经历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江苏省王女士在鞋店促销中落入"买鞋送鞋"圈套,充值500元后才发现,所谓"优惠"实为从预存款中扣减,且预付款不退、仅限店内消费。许多商家在推销预付卡时,刻意回避"单次消费最多使用卡内70%金额"等关键条款,消费者往往在二次消费时才发觉受骗。
美容行业的营销套路
美容行业成为诱导充值乱象的"重灾区"。广东季女士接到常去美容院的"幸运顾客"中奖电话,到店领取礼品时被引导参与"点赞开盲盒"活动。一个月后,店员以"排名靠前"为由再次邀约,并在小房间内进行多人推销,极力劝说其充值冲榜。
在持续的话术围攻下,季女士最终充值1000元才得以离开。事后她发现,所谓"第七名奖品"并未兑现,而有顾客甚至被诱导充值数万元,既未获得承诺返利,预存款也难以追回。
线上平台的隐蔽陷阱
线上平台的诱导充值同样套路繁多。湖北李女士在某网购平台看到"购卡满800元可享券后0.1元购买睡衣"的活动,充值后却发现优惠券下没有任何可用商品。平台与店铺互相推诿,问题至今未解。
上海的乔女士则遭遇界面设计的"软性误导"。她在某影视平台观影时,因弹出的"会员即将到期"提醒而提前续费,事后才发现会员远未到期。这种设计利用了用户记忆的模糊性,诱导非必要消费。
游戏平台的"充值返现"活动设计更为隐蔽。新疆万先生参与某游戏"充值88元每日登录领红包"活动,坚持60天后准备提现时,系统却提示"奖金不足指定余额"。事后他才发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无法通关的陷阱。
维权与防范指南
法律专家指出,"诱导充值"的核心法律性质通常构成欺诈性销售或虚假宣传,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区分"诱导充值"与正常宣传的关键在于信息是否真实、全面、透明。
消费者在遭遇诱导充值后,应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包括充值记录、宣传页面、聊天记录等。可先与经营者协商,若无果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投诉。涉及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专家建议,治理此类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强化监管力度,将监管触角前移至合同签订环节;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诱导消费"行为的法律界定;加强消费者教育,特别是对老年人等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群体;推动企业自律与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