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国超1000万外卖骑手的穿行往来,劳动关系界定模糊、保险责任不明、维权渠道不畅三大挑战日益凸显,在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和劳动权益确认的现实场景中反复上演。记者梳理多地发布的维权典型案例与专家建议,揭示保障网加速成型的探索路径。
湖南骑手老陈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应聘全职骑手,签订所谓《自由职业者挂靠经营协议》,协议极力撇清与站点代理商或分包商的劳动关系,甚至约定"事故自负"。现实中却面临"晨会、8小时必达20单、请假审批"等严格规定,受伤后被站点拒认劳动关系。
法院最终拨云见日:综合站点对老陈实施考勤、罚款、规定工作量并代购雇主责任险等高强度实质管理要素,认定其具有对站点极强的从属性,与代理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最高法指导性案例对此类问题的定调十分清晰:应超越协议形式,通过用工过程中人格、经济和组织从属性判断劳动关系本质。
针对协议合作与事实用工的脱节,学界呼吁推进立法细化平台用工属性判据。以部分省份推出的试点方案为例,明确报酬受控规则,如日均跑单10单或月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即强烈指向劳动关系成立——这让更多“老陈”避免陷入证明之困。
外卖骑手在赶单路上的安全事故不仅关系自身安危,也常伴随复杂的赔偿责任推诿:
· 撞伤他人谁负责?安徽骑手王某配送途中撞伤路人,站点公司以签约为由拒绝担责。法院明确:执行工作任务侵权,理应由雇主公司担责。若公司已为骑手投保第三者责任险(非工伤保险),受害人可主张在侵权纠纷中一并赔付。最终判决公司及保险公司共担17万余元赔偿。
· 买了保险就能免责吗?河南骑手胡某公司虽投保雇主责任险,出险后却因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如驾龄不足拒赔),试图向保险公司转嫁所有赔偿风险。法院认定:长期批量投保的公司理应知晓免责条款内容并默认接受其效力,保险赔付仅覆盖合同约定范围,超限部分企业仍须担责。
解决骑手路上困境的机制正多点突破:
1. 制度破冰定方向:人社部《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用工主体责任方向;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打破"劳动关系"限制,实现按订单缴费投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2. "一站式调解"强支撑:人社部等六部门新近推动跨部门协作调解机制,针对新业态劳动者取证难、多头跑痛点发力,力推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解纷服务网络。
3. 差异化保障补空白:鉴于行业特性显著(如高事故概率+灵活就业),学界建议构建"政府主导+商保补充"差异化保障体系,推动险企开发适配商业保险填补当前空白。
4. 平台监管全链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沈建峰等专家强调平台算法规则透明化与劳动者参与权,呼吁建立"事前算法安全评估-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追责惩处"的全链条监管框架,将劳动者权益保护融入平台运行规则。
保障千万"单王"安全之路,不仅需要畅通法律援助和调解通道,更亟待劳动关系分类精准化、适配性强的新保障工具广泛覆盖,以及贯穿产业链的平台责任强化。当政策暖意与监管理性交汇于城市街巷深处,快递盒里的温度才能最终传导至奔跑者的心上。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