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在山东的乡村和企业车间,一批曾经局限在本地的特色产品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走向全球。从猪小肠中提取的医药原料到畅销海外的传统手工卷饼,这些“土特产”的国际化之路展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模式。
在菏泽郓城县,一家企业将猪小肠加工成用于抗凝血治疗的肝素钠产品,并进一步开发出全系列眼科药品,实现相关进口药物的替代。企业每年消耗约500万根猪小肠,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发展和2000多农户就业。
与此同时,潍坊寿光的玉米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可完全降解的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日常用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解决方案。该企业年加工玉米400万吨,产品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通过搭建科企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截至目前,该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1万家,年营业收入达2.3万亿元。
在聊城阳谷县,一家食品企业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卷饼标准化生产,凭借国际认证资质成功打开海外市场。当地政府通过建立产业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
菏泽单县的一个村庄将百年木工手艺发展成规模化产业,产品不仅占据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还出口到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年产值达2.5亿元。
山东还通过电商直播、跨境贸易等新业态助力农产品出口。2025年前三季度,该省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0.3%,持续领跑全国。这些创新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