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在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金秋时节的马铃薯丰收季格外忙碌。58岁的张殿武正用新收获的马铃薯淀粉,为乡邻制作纯手工粉条。这位"张记纯手工粉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至今仍坚持着传统的"漏粉"工艺。
今年10月,张殿武与同伴凭借传统手工技艺,成功创下"最长的马铃薯粉条"吉尼斯世界纪录。凌晨四点开始,他和伙伴们便将淀粉调成糊状,用特制的葫芦瓢进行"漏粉":随着有节奏的拍打,晶莹的粉条从瓢孔中缓缓漏出,落入沸水中定型。
这一传统技艺正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张殿武的儿子张振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还通过网络直播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吸引了海外客商。与祖辈挑担叫卖、父辈骑车售货不同,张振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
在当地,马铃薯已从过去的"温饱薯"升级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疙瘩"。围场县年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0万亩,通过深加工开发出粉条、白酒、煎饼等系列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亿元。传统工艺与现代销售的结合,让这片土地上的马铃薯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