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天津9月25日电(佟庆和 报道)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董庄窠村的清晨,近百亩养虾塘泛着粼粼波光,网兜一捞,满是活蹦乱跳、个大肉肥的大虾。提起这些“水中金疙瘩”,村民们总会笑着指向塘边忙碌的身影——刘玉忠,如今当地人人称赞的“养虾大王”。可谁能想到,20多年前,他还是个靠几亩薄田勉强拉扯两个上学孩子的普通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
2000年,年过四十的刘玉忠看着家里的光景,急得睡不着觉。为了多挣点钱,他每天天不亮就骑着摩托车往水产养殖基地跑,收上新鲜活鱼后,又马不停蹄往百公里外的农贸批发市场赶,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常年跟水产打交道,他心里渐渐冒出个念头:“与其天天奔波帮人卖鱼,不如自己搞养殖,这不更实在”?
一次跟村民聊天时,刘玉忠得知大家养鱼虾多靠自然河流、水坑,他突然眼睛一亮——自家门前那几处废弃的污水大坑,不就是现成的“场地”吗?说干就干,他第一时间找到村委会,把改造臭水坑养水产的想法一讲,立刻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可启动资金成了难题,他咬咬牙拿出多年攒下的10多万元积蓄,又东拼西凑向亲朋好友借了50万元,把所有钱都投进了臭水坑改造。清淤泥、修塘坝、引洁净江水注入……曾经污水横流、没人愿意靠近的“脏乱坑”,慢慢变成了水质清澈的养虾塘。
第一批虾苗投放后,刘玉忠几乎扎在了塘边。水温高了怕虾“中暑”,饲料少了怕虾长不大,他每天观察水质、记录虾的生长情况,一点点摸索养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养出的大虾一上市,就因个头大、肉质鲜被抢购一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他的虾塘从最初的几处坑塘扩展到近百亩,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
“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看着身边还有村民日子过得紧,刘玉忠主动敞开虾塘大门,手把手教大家选苗、喂料、调水的技术,还帮着联系虾苗供应商和收购商,让乡亲们少走弯路。如今,董庄窠村及周边已有不少村民跟着他养虾,水产养殖成了大家增收的“金钥匙”。刘玉忠用自己的勤劳和担当,不仅改写了自家的生活,更带着乡邻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蹚出了一条“水产兴村、共同富裕”的好路子。
责任编辑 朱京平 唐云云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