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打赏已成为表达赞许与感谢的常见方式。无论是阅读小说、观看直播还是点外卖,用户都能通过赠送礼物额外付费支持。然而,直播打赏领域却乱象丛生。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将矛头直指此类乱象,重点整治利用高额返现吸引、情感伪装诱导、低俗内容刺激打赏以及未成年人打赏等问题。这些诱导套路究竟为何?又该如何避免打赏失控?
为何打赏令人"上头"?
青岛女孩小魏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一次偶然的直播间互动,主播的即时感谢与主动私聊让她深陷其中。短短四个月,她为打赏主播竟耗去30万元积蓄。每当主播在PK中恳求"上票",她明知月薪不过万,仍难抵诱惑,一晚豪掷数千元,事后又懊悔不已。在"黑猫投诉"平台,"打赏"相关投诉超万条,涉及直播、游戏、交友等多领域,理由包括诱导非理性打赏、未成年人及老年人打赏、配偶擅用共同财产打赏等。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许诚威指出,平台设计的PK、榜单等机制,配合"假恋爱""卖惨"甚至承诺返现等手段,不断刺激观众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互动易引发情感投射,观众将主播视为现实中难以获得的亲密关系对象,满足深层情感需求,从而越陷越深。
大额打赏能否追回?
不少打赏纠纷涉及巨额资金。近期,多名网红主播因参与"验资PK"遭停播——该玩法要求粉丝60秒内刷够价值10万元礼物,单场累计金额轻易超百万。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近三年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纠纷案平均标的额超8万元。
退款成功案例多集中于未成年人打赏,因其行为效力可依法撤销。但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张勤缘坦言,若家长与孩子共用账号且打赏内容无显著未成年特征,款项来源难以界定,可能导致无法全额返还。成年人的网络打赏通常视为消费行为,仅以"非理性"为由要求退款难以获得支持。但若资金涉违法,或主播通过假公益、编造惨情、赌博等手段诱骗打赏,则可能涉诈骗等犯罪,退款有望实现。
多方合力方能规范打赏
整治乱象,平台责任首当其冲。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强调,平台必须对低俗、欺骗性打赏活动承担管控之责。国家广电总局已明确要求直播平台设置单次、单日及单月打赏上限,违规者或面临处罚。实践层面,抖音等平台通过打击"情感伪装"诈骗,对违规场次冻结资金、加强审核,已显著减少诱导打赏举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提醒,打赏本身是健康内容消费的一部分,优质演艺直播满足大众精神需求,主播正当收入不应被污名化,规范需尊重市场规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需监管机构、平台、主播、用户共同参与:监管需精细化分级分类,依据行业、内容、付费模式、用户年龄等要素施策;平台及经纪公司应强化理性消费提醒与优质内容正向引导;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须合力培养良好上网习惯与消费观,不能仅依赖平台退款而忽视监护教育之本。
当规范之光照亮打赏生态,虚拟世界的每一份心意方能回归真诚价值的原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