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承办的“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历史档案、技术设备、影像资料及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回顾了中国图书馆界四十年来在文献缩微保护领域的探索历程与卓越成就。
从脆弱泛黄的故纸,到清晰可辨的数字影像,再到由此衍生的学术研究与再版文献……在缩微技术的助力下,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献成功突破了纸质载体的寿命极限,在流转不息中实现了长久传承。
步入展厅,数十卷珍贵的缩微胶卷静卧展柜:20世纪30年代,王重民、向达等先贤远赴英、法拍摄敦煌经卷的胶片,法国巴黎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互换的敦煌遗书胶片……它们无声诉说着缩微中心长达四十载的守护接力。
“我们期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公众认识并了解缩微技术。”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军指出,这项技术以物理方式完美复刻古籍每一页,堪称从纸张到胶片的“时空穿越”。作为国际公认最有效的长期保存手段,缩微胶片以其超长保存周期、极高再现精度和高度安全性著称。它将各类纸本与数字文献转化为胶片,确保文献存藏安全与使用便利,犹如构建了一座“人类文明火种库”。
“即便在信息时代,缩微胶片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缩微中心副主任张阳强调,“它能抵御电磁辐射与网络攻击,确保信息安全;其不可更改性真实反映文件原貌,更赋予其法律效力。”
当前,缩微拍摄主要采用传统拍摄(纸本→胶片→数字)和数转模拍摄(数字→胶片)两条技术路线。张阳表示:“无论何种路线,最终的数据资料都将服务读者阅览,缩微胶片本身也将得到永久保存。”
缩微事业的起点可追溯至1982年。目睹珍贵文献因保存不善濒临损毁,学者任继愈力倡采用缩微技术抢救古籍,其建议获国家高度重视。1985年,原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正式组建缩微中心,开启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化抢救文献资源的序幕。四十年来,缩微中心联合全国25家成员馆、19家资料馆,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文献抢救网络,累计拍摄古籍善本、民国文献、少数民族珍贵文献等近20万种,达8000余万拍(一拍通常对应2页文献)。
缩微技术与普通摄影有何不同?鸿篇巨制如何“藏”进方寸胶片?在国家图书馆缩微工作车间,这些疑问得以揭晓。
文献拍摄、胶片冲洗、母片(原始影像底片)质检、数转模……小小一卷胶片的诞生,凝结着多道严谨工序与工作人员的匠心。在光线昏黄的拍摄间,工作人员正为文献“留影”——翻页、调焦、测光、踩下快门,伴随“叮咚”声响,一拍4厘米长的35毫米微缩胶片即告完成,这是纸质文献胶片化的第一步。
摄制与技术服务组组长杨晓微展示了一卷手掌大小的成品胶卷:“拍摄前,我们会根据文献类型选择胶片规格,善本古籍、报纸多用35毫米胶片,图书、期刊则用16毫米胶片。”
在母片质检室,计划与协调组副组长樊向伟正全神贯注操作显微镜,进行解像力检查。“质检工作既需定力,也需眼力。”樊向伟与同事日均需逐拍检测七八百拍母片,容不得丝毫懈怠。他们严格遵循“四绕八检法”,运用专业设备评估母片影像的清晰度、完整度、美观度等指标,剔除虚拍、漏拍、曝光异常等瑕疵。合格母片入库永久保存,不合格者则需“回炉”。
数字缩微车间内,高速扫描仪正高效运转,将一盘盘缩微胶片转化为电脑图片。“以16毫米胶卷为例,一盘万拍胶片,如今仅需35分钟即可完成扫描及图片格式转换,”数字缩微组副组长马杰介绍道,“我们对库藏缩微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使珍贵古籍‘触网’,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查阅服务。”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全面推进,图书馆事业正从传统文献保管机构向智慧化知识服务枢纽转型。面对数字化浪潮,缩微中心秉持“缩微优于存,数字优于用”理念,推进“数字缩微”技术,实现胶片与数字资源的双向转换,让尘封文献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生。
张阳指出,随着缩微胶片数字化与数转模技术的日益成熟,文献资源得以在纸本、缩微胶片和数字资源三种介质中并存并灵活转换。三者相辅相成,构建起多维度的文献保护与利用体系。
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的中华古籍与民国文献数字资源库,曾经深藏高阁的珍稀典籍,经数字缩微后变得触手可及。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免费阅览这些数字文献。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打开一本古籍的数字影像,辅以书签导览、缩放、关键词检索等功能,读者能清晰便捷地纵览古籍全貌。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正为缩微技术在数字时代注入新活力。马杰透露,缩微中心已启动彩色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探索利用AI色彩还原与增强算法,为缩微文献的黑白数字图像“上色”,并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色彩调节。此举在提升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将显著增强缩微文献的服务效能。
未来,缩微文献将突破传统“保存载体”的单一角色,演变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动态知识基础设施。缩微智慧化管理平台、新一代智慧缩微库房、缩微文献知识发现平台等新应用、新场景将展现出巨大潜力。
“我们将以技术为驱动,打造AI赋能的智慧缩微体系,”张军展望道,“让海量尘封典籍以智慧化、知识化的形态走进千家万户。”未来,缩微中心还将开发沉浸式展览、主题游戏、音视频创作等产品,打造兼具温度与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提升社会公众对文献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