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的重要民生工程。《民生一件事》聚焦于此,首先关注改造进展。
为减轻居民负担,当地政府配套了补贴政策。居民获得与原合法产权面积相同的新房,仅需支付“建安直接费”(房屋建设和设施安装成本费)的30%。超出原面积部分则按远低于市价的政策补贴计算。147户居民通过原址重建将安居新家。原本3.7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已被两栋住宅楼和一栋商业综合体组成的现代小区取代,居民共获得214套明亮宽敞的住房。据了解,达州市中心城区现存危旧房1.04万套、隐患房屋3.06万栋。目前全市已启动28个改造项目,预计惠及2.6万户居民。
在四川达州的店子梁社区,曾经的60多栋四五十年的老房子低矮破旧、电线裸露,是典型的“城中村”,多栋被列为危房。饱受安全隐患困扰的二小区景象已成历史。2023年9月,达州市启动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作为四川省首个采用“以旧换新”模式原址重建的项目,历经一年多建设,如今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新房钥匙开始交付给曾经的居民。
与此同时,湖北黄石正着力解决另一项困扰业主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住宅小区地下车位产权不明晰。市民张娜近日拿到了一本特殊的红本本——地下车位不动产权证书。由于小区建成早、物业更迭,她曾花费5万多元购买的停车位面临产权模糊的烦恼。这本清晰地载明了车位位置、面积等信息的证书,让她彻底吃下了“定心丸”。
为解决这一民生难题,黄石于2023年7月出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2024年10月,当地四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历史遗留地下车位的适用范围、处理办法和办理流程。随着政策落地,地下车位拥有了“身份证”,业主产权获得法律保障。截至目前,黄石已为9个项目3812个地下车位完成产权确权,并为819户业主办理了不动产登记。
视线转向新疆,更好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也在持续深化。以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解决购物、餐饮、就医、休闲、养老等需求,家门口的便利不断延伸。在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北山社区,近万名群众正体验着这种便捷。
每周五,北山社区大厅都格外热闹,不少老年人排队等待理发,几位爱心志愿者如约而至提供义务服务。该社区管辖的商住小区有4000多户、超1万人,老年人占比超20%。这里由老旧厂区开发而成,初期因配套不足,居民生活不便。经过不断引进商业服务,街区如今便利店、餐饮店、快递点、早餐店等基本保障类门店日益增多,满足了“衣、食、住、行”所需。在实现15分钟便民生活的基础上,社区正着力引入“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等更多元服务。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