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蔽摄像头网上热销引担忧
媒体调查发现,尽管在电商平台、社交软件搜索“针孔摄像头”“隐藏摄像头”等词条会被屏蔽,但改用“无线摄像头”“隐闭式摄录镜头”等关键词,仍可找到大量相关产品链接。记者实际购买一款微型摄像头测试发现,其无需插线、联网即可监控,体积微小难以察觉。这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担忧。
二、偷拍设备伪装无孔不入
不法分子将微型摄像头伪装成插座、路由器、抽纸盒、充电器、钟表等日常物品进行偷拍。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一款伪装成“车钥匙”的偷拍设备,商家刻意加装保护套并印制解锁图案,以增强隐蔽性。平台及社交软件上,改装成打火机等各类生活物品的“偷拍神器”公然销售,评论区甚至有买家分享偷拍照片。
三、社交平台成隐秘交易渠道
在社交平台搜索“针孔”等关键词,可进入相关话题组。卖家在评论区展示伪装成插线板、闹钟、眼镜、水杯等物品的摄像头图片,声称支持4K高清、夜视、远程控制。交易常采用“到付联系”方式,甚至有商家主动私信兜售,支持社交平台付定金、快递到付尾款,并提供所谓“保质期”。
四、惩戒不足与监管困境难解
尽管近年专项整治行动(如2021年网信办治理、2022年公安部打击行动)取得成效,但偷拍设备仍屡禁不止。专家指出深层原因:
法律惩戒短板:刑事入罪门槛高(需特定严重后果),行政处罚力度远低于违法收益,责任体系未形成有效惩戒网。
监管执行乏力:生产环节——隐蔽小作坊难管控,产品标准缺失隐私保护强制要求(如物理遮蔽设计);销售环节——商家拆分订单、虚假发货逃避追踪,监管责任分散易现推诿或重复。
五、源头治理与全链条监管成关键
专家建议多管齐下斩断黑产:
1.严格生产准入:实施牌照管理,禁止生产无合理用途的隐蔽拍摄设备,将伪装特征纳入违规标准。建立生产溯源机制,强制摄像头芯片植入唯一可追溯编码。
2.压实平台责任:法律法规需明确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的责任。平台应建动态关键词库屏蔽关联词,利用AI识别筛查伪装商品图片。
3.创新监管模式:探索线下销售实名备案制,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体系(网信部门联动市场监管部门)。
4.完善行业标准:将隐私保护设计(如镜头盖、使用提示光)纳入生产许可强制性条件。
5.强化场所义务与公众参与:明确酒店等重点场所经营者设备检查、安全提示义务。鼓励公众举报,推动行业自律,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