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职骗局花样翻新,法院发布防骗提示
正值毕业季,初入社会的学生迫切寻求理想工作,却可能踏入精心设计的骗局。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梳理多起案例发现,不法分子利用“高薪出国”“证书挂靠”“内部关系”等噱头设局,轻则骗取钱财,重则诱使求职者沦为犯罪“工具人”。法官总结防骗指南,呼吁求职者提高警惕。
二、“入职先交费”套路:假关系真诈骗
师范毕业生小邱求职遇挫时,结识自称有“学校关系”的谭某,支付17万余元“办事费”换取教师编制,最终钱岗两空。谭某因诈骗罪获刑。
另一起案件中,表演系毕业生小美被影视公司以“保密费”“保证金”等名义索要数万元,实则遭遇团伙诈骗。犯罪团伙伪造合同、工牌,甚至安排假面试迷惑求职者。
防骗要点:
1.警惕“内部指标”“关系运作”话术,通过正规渠道求职;
2.任何以“报名费、保密费”等名义收费均属异常;
3.保存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及时报警。
三、“高薪打洋工”陷阱:出国梦碎反陷囹圄
泥瓦工李某父子轻信“出国务工赚大钱”宣传,缴纳数万元费用后,发现机票记录造假,30名工人共被骗85万余元。
更严重的案例中,小王应聘东南亚“酒吧高薪岗位”,却被胁迫偷渡至金三角参与电信诈骗,拒绝需交5万元“赎身”。因诈骗罪,小王被判有期徒刑1年3个月。
防骗要点:
1.核查海外招工企业资质,警惕“待遇离谱”的岗位;
2.出国务工勿信“躺赚”噱头,踏实体力劳动才是正道;
3.遇困及时固定证据求救。
四、“证书挂靠躺赚”骗局:高额回报藏隐患
毕业生杨某接到“教育机构”电话,许诺挂靠建筑类证书可获22万元报酬。被诱骗支付4万余元“前期费用”后,对方失联。
防骗要点:
1.证书挂靠本身违法,持证者需承担法律风险;
2.“轻松赚大钱”话术多为诈骗诱饵;
3.牢记“防骗三板斧”:查企业资质、留证据链、遇骗速报警。
五、法官提醒:增强本领方为正道
闵行区法院法官助理王群强调,求职骗局核心是利用焦虑与贪念:“所谓捷径多是陷阱,提升自身能力才是可靠途径。”广东朱耀华律师补充,对异常招聘需多方核实,涉及缴费一律拒绝,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