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金秋时节,赤峰市新城子镇的田野间铺展开丰收的画卷。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饱满的荞麦粒压弯枝头,农户们忙碌地穿梭田间,收割机的轰鸣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曲丰收乐章。
位于西拉沐沦河北岸的新城子镇,凭借其坡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历来保持着种植杂粮的农业传统。如今,当地通过“科学种植+全链延伸+多元带农”的发展模式,推动杂粮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增值转型。
“今年雨水适宜,加上镇里邀请的农技专家全程指导播种间距和病虫害防治,我家100亩谷子收成特别好。”正在田间劳作的小城子村村民王立军满脸喜悦地说道。目前,该镇杂粮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双井村的千余亩大豆也喜获丰收。村党总支书记张敬忠介绍,在政府补贴政策激励下,村民种植积极性高涨,今年豆粒饱满,产量和行情均优于往年。
为提升产业效益,新城子镇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开发杂粮面粉、煎饼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农超对接和特色展销会等多渠道开拓市场。这种“企业+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我家种的10亩荞麦由企业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销路不愁,收入更稳定。”英桃漠河村村民齐景玲高兴地算着增收账,“农闲时还能就近务工,每天另赚150到200元。”
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多渠道销售到带动就业,新城子镇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杂粮产业发展之路,让丰收的果实真正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收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