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揭露了山西运城稷山县多个村庄耗资建设的公厕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只在有大型活动或上级检查时短暂开放,而村民日常仍依赖老旧旱厕。村干部回应称,公厕开放会增加水电和清洁费用,同时担忧村民使用习惯可能引发维护难题,因此决定维持现状,让村民继续使用原有设施。
稷山县委宣传部随后发布通报,县委县政府将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进行全面排查,确保资金、人员配备和长效制度落实到位,保障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县纪委监委也介入调查,严肃追究失职人员的责任,以杜绝类似问题发生。
原本作为惠民工程的农村公厕,竟沦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和“景观”。这种“形象工程”不仅未能惠及基层群众,反而浪费人力财力资源,损害地方政府公信力,严重背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公厕“只可看不可用”的现象背后,是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村干部以费用和村民素质作为借口推卸责任,但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明确要求,农村公厕必须专人管理、经费保障、定期清洁。将公厕卫生问题归咎于村民素质,本质上暴露了部分基层干部扭曲的权力观和错位的政绩观,他们只顾讨好上级而忽视群众实际需求。
便民公厕绝不可成为面子工程。唯有明确民生设施管护责任,安排专人负责,确保经费到位,并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源上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让惠民工程真正服务于民。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