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正满怀热情地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他们以创新的思维和钻研的态度,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注入全新活力,使其焕发出跨越古今的生命力。
在江西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刘贺墓主椁室出土的龙首青铜盒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赞叹。看到自己亲手修复的文物重获新生、得到公众的认可,文物修复师赵明辉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正是这份从修复工作中收获的成就感,让这位“00后”青年愈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念。在考古院的青铜器修复室里,时常能看到赵明辉俯身案前,神情专注地手持锉刀,小心翼翼地打磨着青铜器的每一块细微碎片。这项耗时耗神的工作被他称为名副其实的“精细活”,既锻炼着手艺,更磨砺着性情。
初中时,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点燃了赵明辉的热情。尽管家人认为这个专业方向偏于小众,他依然毅然踏入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领域。他常常感佩于古代工匠在有限条件下创造的非凡技艺,“我能有机会将这些伟大的作品恢复原貌,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匠心接力。”他感慨道。
针尖上,亦能绽放文化新生的花朵。在山东菏泽曹县的有爱共创基地,“00后”设计师张子晨让传统汉服走入了更广阔的空间。
最初接触汉服是在大学期间,一场由曹县有爱共创基地组织的大学生汉服体验活动,让学习服装设计的张子晨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热烈氛围。现场的盛况让她惊讶:“原来有这么多的年轻人钟情于汉服!”当时,家乡的汉服产业才刚刚兴起,急需专业设计师人才。经过深入了解,三个月后,张子晨作出了决定:回到这里实习并开始工作。
区别于现代时装设计,汉服有独特的韵味。为了深入理解并推陈出新,张子晨痴迷上了博物馆,潜心研究古代服饰纹样、经典中国色和图案史。她设计的“盛世牡丹”马面裙就是一个融合创新的成功案例。这款裙子巧妙结合牡丹、花灯和扇子元素,花瓣线条饱满流畅,花枝描绘富有层次和韵律,搭配跃动的喜鹊,形成了主次分明、灵动优美的画面。更独特的是,应用了植物香氛锁定技术制作的面料让裙子散发出自然清香,带来了多感官的体验。
在张子晨看来,“传统纹样并非封存于博物馆的藏品”。尽管在曹县的汉服产业带中成长,她的视野却远不局限于此。为将汉服之美带向世界,这款香味马面裙还特别设计了欧美版型,让国际友人也能穿上,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高台之上,同样跃动着年轻力量的身影。“天塔狮舞”,这项源于襄汾县陶寺村、可追溯至隋唐的北狮民俗技艺,以惊、险、奇、绝、美著称,如今找到了新的青春代言人。
21岁的柴博宇,正是这项珍贵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北广场的表演场上,由13条板凳叠起足有七层高的塔架矗立着。只见柴博宇身形矫健,在塔体间上下翻飞,引领着两只“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勇攀高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多年潜心训练,柴博宇从灵动小狮角色到掌控大开大合节奏的成年狮头主角,角色越来越重,技艺也日渐炉火纯青。
他不仅熟练掌握传统技法,还积极参与创新。与团队共同构思的“隔山扑食”动作在2024年首次亮相便赢得专业认可:两只狮子背对背,以横置板凳为界,上演左右腾跃、隔“山”争抢绣球的精彩场面,增添了表演的新看点。
更让柴博宇引以为豪的是这项技艺跨越国界的感染力。他曾多次目睹外国观众在表演结束后,怀揣着极大的好奇上前查看“天塔”构造,与他们交流技术细节,并最终由衷地为这独特惊险的中国传统艺术点赞喝彩。伴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天塔狮舞的影响力正逐步复兴。“我已经收了30多名徒弟,”柴博宇骄傲地说,话语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魅力日益吸引年轻一代的信心。
这些90年代尾声和00年代诞生的青年,正以他们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把握、自信开放的姿态以及不懈钻研的精神,重新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章。在他们的手中、笔下、足尖,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迸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