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 本网讯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千年古柏的枝叶,洒在滕州羊庄镇大赵庄村的"军辑民安"碑上时,中纪央媒网执行主编田立会正凝视着碑文中斑驳的刻痕。"这块深埋地下八十年的石碑,不仅镌刻着曹兴中区长和战友们的热血忠魂,更藏着一个村庄穿越战火、走向振兴的密码。"在这片被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认定为"山东革命老区第一村"的土地上,田立会的调研之行,揭开了一段鲁南抗战的隐秘历史,也见证了红色基因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大圣寺的双重年轮:从情报站到精神圣殿
大圣寺遗址前的那株唐代园柏,树干上仍可见弹痕与刀刻交织的印记。80多年前,这座创建于唐代、重修于金代的古刹,在战火中完成了从宗教场所到革命堡垒的蜕变。"这里是八路军115师滕县情报站的核心据点,僧俗两用的身份为隐秘斗争提供了天然掩护。当年情报员就是借着上香、布施的名义,将津浦铁路沿线的日军动向写在佛经夹缝里传递出去。
1939年2月,中共滕县县委在大赵庄成立,这座村庄由此成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据史料记载,罗荣桓率领的115师挺进鲁南后,彭亮队长带领的百名战士在此协助建立抗日政权,短短五个月就将区中队发展到130人,拥有长短枪132支 。大圣寺不仅是情报站,更承担着伤员救治、武器修理的任务,寺内那口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井,曾为八路军战士和村民提供共同的生命之源。
田立会在李乐平纪念馆看到复立的"军辑民安"碑时,注意到碑文中"铁血铸就山河"几个字特别深邃——这是115师686团团长张仁初在惨案后亲自题写的,原碑为防日军破坏被村民深埋地下八十载,2023年清明才重见天日。
这些弹痕与经文共存的墙体,恰如大赵庄的精神图谱。田立会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宗教场所的宁静表象下,是最激烈的民族救亡斗争,这种反差正是鲁南抗战最生动的隐喻。
红脉传承:从革命堡垒到振兴样板
在大赵庄村党支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1940年的滕东抗日根据地示意图,红色箭头标注着区中队的活动路线;另一张是2024年的乡村振兴规划图,绿色区块标示着即将建成的红色研学基地。村支书告诉田立会:我们用革命年代的'串点成线'战术发展乡村旅游,把大圣寺遗址、李乐平纪念馆、“军辑民安”碑这些红色地标连成线路,今年已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这种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正在结出经济硕果。村里借鉴当年军民互助"的经验,发展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抗战时期的军需供应线变成如今的农产品供应链。
田立会特别关注到村庄在保护红色遗产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平衡智慧。大赵庄没有简单复建大圣寺,而是保留遗址原貌,在旁边建设了数字化纪念馆,通过AR技术还原情报站运作场景。"这种'遗址+科技'的模式,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增强了年轻游客的体验感。
村里的“老柿子树”成为这种变迁的生动见证。这棵树龄近200年的古树,抗战时期曾被用来悬挂情报暗号,如今树下建起了“红色讲堂”,村民和游客常在这里举行小型宣讲会。
视野延伸:老区振兴的鲁南启示
在与村民座谈时,田立会提出一个深刻命题:"革命年代,大赵庄是鲁南抗日的信息枢纽;新时代,老区如何保持这种'连接'优势?"这个问题引发热烈讨论,最终形成的共识是:要像当年打通情报线一样,打通老区与外部市场、先进理念的连接。
这种发展活力背后,是红色基因的当代诠释。在大赵庄,“情报站”精神被解读为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捕捉,“军民鱼水情”转化为良好的营商环境,“隐蔽斗争”的智慧变成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田立会在调研总结中写道:"老区的振兴,不应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应是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赵庄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可以不断增值的精神资本。
夕阳西下时,田立会再次来到大圣寺遗址。古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远处新建的光伏电站板组成奇妙的构图。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记得来时的路、也看得见前行的光。
从八路军情报站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大赵庄的蜕变之路,恰是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缩影。那些深埋地下的红色记忆,一旦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便能生长出改变现实的力量。正如"军辑民安"碑所昭示的,当年的战士用生命追求的“民安”愿景,正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佟庆和)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