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主题,与中外记者交流。他们分享了让民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真实经历,彰显法治建设的基层实践。
仲裁员张毅坚守一线17年,累计处理4000多件案件。他解释道,仲裁员就像中立的裁判者,在双方自愿基础上解决纠纷,确保裁决公平高效。张毅强调,办案时需保持专业中立,强化沟通调解,让民众全程参与仲裁程序。仲裁服务覆盖广泛领域,从跨国商事争议到小额物业纠纷,他都对裁决质量心怀敬畏,一丝不苟。
行政复议工作者蔡小凤从事业务十年,办理案件超1000件。她帮助养殖户争取补偿、恢复青年学籍,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推动争议实质性化解。蔡小凤认为,行政复议需更便民高效,并通过执法培训等方式,从源头预防争议。她以“赤诚心”求“最优解”,致力于复议为民,贡献法治中国建设。
村“法律明白人”金其华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30多年。他用法律解决乡亲难题,以案释法普及知识。金其华常召开“板凳会”,宣传反电诈等实用政策,提升群众防范意识。2019年起,他组建志愿普法服务队,覆盖5个乡镇开展1000多场义务普法。金其华表示,要将“法言法语”化为“乡音土语”,让法治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党员律师刘沫含5年间投身公益法律服务,足迹遍布西藏日喀则和新疆巩留县。她办理法律援助500多件,提供咨询4000余人次,制作双语普法手册,用“家常话”解释法律。刘沫含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降低诉讼成本,并培养少数民族法治带头人。她强调,法治阳光不应因地域偏远而黯淡,律师价值在于让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摩托主任”魏官元扎根基层31年,骑摩托车调解纠纷2400多件。他用乡音和身边故事普法,将摩托车变为流动宣传站,讲解政策法律。魏官元认为,接地气的依法办事能让法治扎根乡村。尽管腿脚不便,他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当看到矛盾双方握手言和时,深感人生价值实现。魏官元分享,化解纠纷的诀窍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主动贴近群众。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