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经过:
近日,上海的李女士(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连续一周遭遇邻居冒用家庭地址点外卖的困扰。据青岛广电报道,李女士描述,自6月底起,她频繁在家门口发现并非自己订购的外卖包裹。起初,她以为是骑手送错了地方,并未过多在意。
然而,这种情况连续多日发生,引起了李女士的警觉。她调取了楼道监控录像,结果发现是对面邻居所为。监控画面显示(△邻居在自家门口取走外卖),这位邻居多次在外卖骑手送达时,通过短信或平台消息指引骑手将外卖放在李女士家门口,随后趁四下无人时迅速取走(△女子被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
7月5日,李女士在楼梯间偶遇正在配送的骑手。经过核对订单信息,她确认这份外卖的收货地址就是自己家(602室),但邻居却通过平台私信要求骑手“改送隔壁”。李女士随即上门找邻居理论,质问道:“你为什么要填602的地址接外卖?”邻居却轻描淡写地回应:“可能不小心点错了地址,改一下不就好了。”(△邻居认为“改一下就好了”)
面对邻居如此敷衍的态度,李女士进一步质问对方为何连续一周都填自己家的地址,并明确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她将选择报警。邻居对此拒绝做出进一步解释,只丢下一句“随便你”,便关上了自家房门。
法律解读:邻居行为涉嫌违法
自家住址被邻居连续一周用于点外卖,邻居的行为是否违法?李女士应当如何维权?国家“双千计划”法学专家、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对此进行了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邻居连续一周冒用李女士住址点外卖的行为已涉嫌违法:
一、违法行为分析:
1.隐私权侵权:《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邻居持续冒用地址并在李女士家门口拦截外卖,构成对其生活安宁的侵扰,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2.治安违法风险:《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多次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若邻居行为已构成持续性骚扰,公安机关可据此处罚。
3.诈骗罪可能:若邻居存在通过冒用地址向平台虚构事实骗取餐费赔偿,或故意编造外卖未送达等理由获取非法得利,且数额较大(一般为3000元以上),则可适用《刑法》第266条追究其涉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二、李女士维权途径建议:
1.证据固定:立即保存相关外卖订单截图;调取并保留家门口监控视频,记录邻居的取餐行为;尝试与外卖骑手沟通,获取邻居私信要求更改配送地址的记录。
2.平台维权:向外卖平台正式投诉此侵权行为,要求平台封禁对方账号。若平台经提醒后仍不采取必要措施,可追究其违反《电子商务法》第27条(用户信息核验义务)的平台责任。同时要求平台提供涉事订单的完整信息,用于后续可能的诉讼。
3.行政投诉:持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说明邻居干扰其生活安宁的行为,要求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进行处理。若查实邻居有骗取平台赔偿的行为,可申请转为刑事立案。
4.民事起诉:可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主张要求邻居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由此产生的额外支出(如误工损失等)以及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三、特别建议:
针对外卖平台在用户地址信息核验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可考虑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行政投诉,要求其依据《电子商务法》第27条履行用户信息核验义务。
建议李女士优先通过“平台投诉+报警”的途径固定证据并形成威慑力。若邻居在证据确凿和警方介入后仍持续侵权,再考虑提起诉讼。
在整个维权过程中,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私自曝光监控视频等可能引发名誉权纠纷的行为,确保维权方式本身合法合规。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