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工作地点与内容不变,仅仅因为合同上的公司名称更换,劳动者的工龄就可能面临“清零”风险。近日,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引发关注:王先生在入职公司一个月后,被要求改签至关联公司,数月后却因“未通过试用期考核”遭辞退,不仅未获补偿,工龄也被强行中断。
法院审理认为,两家公司存在关联关系,且王先生的工作岗位连续未变,其工龄应合并计算,累计已满6个月。最终判决关联公司按双倍工资标准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工龄看似简单,实则紧密关联着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带薪年假、医疗期及养老待遇等核心权益。个别企业通过改签合同、拆分用工等方式切断工龄,导致劳动者权益缩水。
工龄长短直接影响多项劳动权益。除经济补偿金外,还关系到带薪年假天数、医疗期长短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条件。例如,累计工作满10年的职工,年休假天数应从5天增至10天。
随着新就业形态兴起,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工龄认定面临新挑战。专家建议,应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基于个人身份的工时账户体系,将劳动者在不同平台的工作时长累计计算,作为各项权益的认定依据。
在就业形态多元化的当下,既要坚守劳动权益保障底线,也需创新工龄计算机制,让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都得到准确记录和公正回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