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医生”陷阱:白大褂10元工牌150元,假认证瞄准老人健康焦虑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44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爸,您追捧的‘专家’是冒牌货!他推荐的那药根本没有疗效!”每当看到父亲签收快递员送来的“神药”,陕西的张昕(化名)都感到无比愤怒却又束手无策。这位执着的老人深陷于某社交平台一位“医学专家”的健康讲座,对其深信不疑,并且已经花费高价多次购买了对方极力推销的药物。家人的劝阻似乎总是无效,老人固执地反驳:“人家讲得条理清晰,很有道理!再说你看药盒上明明白白印着OTC的标志,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怎么可能会是假药?”

然而,张昕曾依据父亲提供的那位“专家”的姓名以及所谓的任职医院信息,向医院官方渠道进行核实,得到的答复却是“查无此人”。但即便如此,这位身份存疑的“伪专家”依然牢牢俘获了老人的信任。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每当身体稍有不适,如头疼脑热,父亲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寻求正规诊疗,而是赶紧打开直播间去向那位“专家”咨询。

这种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一些网络上的假医生、“伪专家”精准利用了中老年人对健康的担忧和信息掌握的不充分,以看似“正规”的包装作为掩护,实施着诱骗钱财的行为。其背后,已然形成了一条从身份造假、道具伪造到直播话术包装的灰色产业链。

精心编排的剧本,是这些“专家”立足网络的核心技能。曾在某MCN机构任职的刘女士向记者揭示了其中的套路:一件网购的普通白大褂,一个低成本伪造的胸牌,再加上一整套预演好的脚本,就能在直播间里完美塑造出“资深三甲医院专家”的形象,煞有介事地向用户推销各类保健品。

张昕父亲被“俘获”的路径清晰可见:直播间内,“专家”首先抛出几个看似专业实则通俗易懂的医学名词,快速树立权威感;紧接着,话锋转至描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的严重后果,精准利用健康焦虑——“脑梗心梗说来就来”、“并发症令人痛苦不堪”、“选错药不仅无效更伤肝肾”……诸如此类的话语让人紧张。就在听众心神不宁之际,“专家”适时推出所谓的“革命性成果”或“祖传秘方”,信誓旦旦承诺“几个疗程根除顽疾”、“绝无副作用”,并辅以众多来历不明的“痊愈患者”的感恩分享和看似“权威”的机构背书。一个关键的心理安慰点被反复强调:展示药盒上醒目的OTC标志,将其包装成“国家认证安全”的铁证。此外,通过限时优惠、名额紧张的饥饿营销手法,“专家”不断催促受众抓紧付款,进行“健康投资”。在这套组合拳之下,张昕父亲完全被话术攻陷了。张昕无奈地表示,如果没有去医院核实过那个确凿的“查无此人”,仅看直播,又有谁能一眼识破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医生竟是冒牌货呢?

北京的杨女士时常观看医疗健康类科普直播,经验让她察觉出端倪:“好多顶着‘名医’头衔的直播间里,真正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可能压根儿没出现。出镜的常是助理,他们用‘加V’、‘私聊’等引导话术将观众引向其他平台的社交账号。”杨女士还发现,在涉及具体疾病咨询时,这些助理往往选择避而不答。

依据杨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进入了一个粉丝超过百万、认证为“××医院皮肤科××医生”的直播间。但蹊跷的是,主页资料显示为男性的医生博主,直播间里出现的却是一位女性身影。此人自称为该医生的助理,并熟练地将记者引导到一个粉丝数量极少、毫无资质认证的普通客服账号,声称此号专门负责一对一沟通,同时要求添加所谓的“医生”社交账号进行付费咨询。

另外一些所谓的医生认证信息也严重失真。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对比后发现:有的顶着某知名医院头衔的医生,在该院实无记录;有的虽曾就职于认证医院,但早已离职,认证信息却未更新;更甚者直接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完成认证。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在调研中也曾发现异常现象:在某平台,同时认证为同一家县级医院整形外科的医生竟多达50余名。“通常这样级别的医院科室,配置医生也就是五六人左右,50多名明显超出常理,可以判定认证存在大量水分。”刘鑫指出。

支撑这些虚假人设的,是一条分工明确的造假产业链。

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白大褂医生服”便会涌现大量选项,价格从二十多元到数百元不等。随机咨询一家店铺,商家直言不讳地表示:“任何三甲医院的标识都能印制,您只需提供医院的logo源文件,做出来绝对逼真。”另一家销售医院工作牌的店铺更是“给力”:仅需10块钱,提供医院名称、个人照片、姓名、职位和工号,就能定制出一块“专属”工牌。当记者试探性地询问是否能仿制“带芯片”的高级工牌时,对方爽快回应:“要多少?我们可以用PVC银行卡材料做。”

相较于外表装备,执业资质文件的伪造更值钱。记者在某论坛发现曾有服务商报价:PS一张医师资格证150元,制作一份执业证书200元,开具带电子印章的“在职证明”则需300元。服务商还特别提示近期风头紧,仅接民营医院的单子,并向记者展示一份空白“××骨科医院”模板,承诺“通过率达九成以上”。

更为隐蔽的方式是利用“多点执业”政策进行变相认证。

前MCN机构从业者刘女士透露,尽管平台对医疗类账号认证政策日益收紧,但仍有空子可钻。按照某些平台的规则,个人账号想获得医疗认证需满足“公立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或“同级别民营医院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等硬性条件。有些MCN机构便操作,将医生“挂靠”至合作的民营医院后再进行平台验证申请。刘女士直言:“我以前经手的一些账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拿到‘医生’认证的。”

然而,平台审核的盲点依然存在。一位从事平台内容审核的外包人员坦言:“每天的审核量巨大,几百个医疗账号轮过来,要求每个都去卫健委官网上仔细查证,根本忙不过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的滥用也成为这条黑产链条上的新工具。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深度伪造技术已能生成表情自然、语言流畅的“假医生”讲解视频,普通用户很难辨别真伪。部分团队甚至采用“真人面具+AI换声”的组合,用以通过平台的活体认证检测,系统误判率相当高。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医疗乱象,监管部门正在持续发力完善相关制度。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这份通知明确规定,网站平台必须严格清理那些假冒医生身份进行科普等违法行为所发布的信息。通知围绕多个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对账号资质进行分类审查与清晰展示、务必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认真履行资质核验职责、严禁无资质的账号生产和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加强网络行为规范化监管、禁止以变相形式违规发布广告,以及对违法违规信息及账号予以严惩等,旨在构建更规范的网络医疗科普环境。

各大内容平台也已开始响应新规。某主流平台负责人表示,会定期排查已认证账号信息,一旦查实存在资质造假、非法挂靠执业医师证书等违规行为,将坚决采取取消认证、封禁账号等措施,并将涉事方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告。

另一平台的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操作流程:严格推行医生实名认证和专业资质核查机制,仅允许已通过认证的医生发布非诊疗类医疗科普信息。平台还上线了专门的管理评价体系,对创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合规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和评分,并依据账号状态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包括发布违规提醒通知、要求限期整改以及实施限时封禁或永久封禁等处罚,同时定期公开公示处罚名单和执行情况。

“希望这次出的新规不再是纸上谈兵,平台的审核把关能更严苛些。比如强制要求认证医生必须‘扫码刷脸双验证’,直播过程中随机弹出执业资格码核验提示,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步骤,相信像我爸那样被蒙蔽的老人就会少很多,不再白花冤枉钱,最关键的是不会延误了本该进行的正规治疗。”看着父亲手机屏幕上那个依然收藏着的“专家”课程链接,张昕由衷地期盼,治理的“清风”能早日吹散迷雾,唤醒更多在直播间里迷失的患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西藏邮政快递业:织密寄递网络 激活高原发展引擎 大丰警方奔袭千里追赃 反诈警示:警惕假“公检法”索要现金 山河未改新章启:千年宕昌破界融合,奏响文旅新序曲
新疆果业硕果飘香:链式发展筑就甜蜜未来 《浪浪山小妖怪》:隐喻裂痕与传统现代的双生困境 嘎仙洞:从鲜卑祖庭到乡村振兴“金钥匙” 哈尔滨夏夜“千机齐舞” 3000架无人机绘就龙江新图景 全球选材智造“毫米级”定制 玛格家居助力“重庆造”家具扬帆海外
大藤峡水利枢纽首破珍稀鱼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为珠江流域生态提供科技支撑 长三角地区外贸强劲增长,前7个月进出口稳居全国前列 银川市获选中国十大生态美食名城 骗子假售后真挖坑 民警破黄金取现诈局救下12万 人在画中行:安吉,读懂万重绿浪间的生态诗行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九月登汉 聚焦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嘉年华 西湖“爱心莲莲”义卖火热开启 养生专区首添亮点 灾后理赔及时到账 北京怀柔农宅保险助农户重建家园 金山人文丛书六部新著隆重出版 激活长三角文献宝藏 太行山下国际艺术村,许村打造乡村旅游振兴样板
微型“不死小强”出世!西湖大学打造2厘米仿生机器人震撼揭秘 香港批准"萝卜快跑"拓展自动驾驶测试至数码港 成都世运会中国健儿再创辉煌 攀岩台球赛场捷报频传 文体旅融合激活夏日经济,“金钥匙”解锁消费新引擎 国防教育与民生关怀共融 ------芜湖隐园防空洞变身市民避暑乐园 健身娱乐与红色教育同频共振
“两山论”20年,看中国的绿色跃迁 儿童电话手表突然自燃,还能不能戴了? 近400件文物亮相纪念特展 全景式展现华侨抗战历史 治安工作不放松、安全放在笫一位 员工虚构就业证明骗取竞业补偿被法院认定违约 需退钱并担违约金
医疗升级|AI算法赋能冠脉检查,武汉一医院实现微小病变精准筛查 青年携手农遗创新:全球农耕文化交流在上海启动 光影破浪,双帆出海:连接世界的抗战记忆 北席村葡萄丰收致富 电力赋能助产业腾飞 重庆氢能“动力芯”驱动中国绿色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