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址唤醒文化记忆,旅游赋能阿里河经济新生
内蒙古电 中纪央媒网(执行主编 田立会 报道)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的阿里河镇,一座隐匿于苍松翠柏间的天然洞府——嘎仙洞,正从历史的尘烟中走出,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支点。作为北魏鲜卑族的发祥地,这里不仅镌刻着北方民族迁徙融合的早期密码,更在新时代的文旅融合浪潮中,让古老文化与乡村经济碰撞出别样火花。
鲜卑祖庭:尘封千年的文明印记
嘎仙洞的闻名,源于1980年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洞内石壁上,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祭告祖先时所刻的祝文碑刻赫然在目,全文19行201字,清晰记载了鲜卑族“自北南迁”的早期历史,印证了《魏书》中关于鲜卑拓跋部起源于“大鲜卑山”的记载。这一发现,让嘎仙洞成为公认的鲜卑民族重要发祥地,被史学界称为“鲜卑祖庭”。
如今,走进嘎仙洞景区,洞内幽暗深邃,石壁上的刻字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辨,仿佛在诉说着鲜卑人从林海狩猎到入主中原的壮阔历程。景区内的鲜卑文化陈列馆,则通过文物展品、场景复原和多媒体互动,生动展现了鲜卑族的生产生活、服饰礼仪与政权演变,让游客得以触摸那段远去的文明。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前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现在嘎仙洞成了咱的“聚宝盆”。阿里河镇嘎仙村村民王桂芝笑着说。她家的农家乐如今日均接待游客近百人次,土灶台炖的林区笨鸡、山野菜蘸酱成了抢手菜,年收入比几年前翻了几番。
依托嘎仙洞遗址的文化影响力,阿里河镇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完善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还推出了鲜卑文化体验游、林海徒步探秘等特色线路。当地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开办农家乐、销售山货特产、参与民俗表演,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数据显示,随着嘎仙洞景区知名度提升,阿里河镇年接待游客量从2018年的不足5万人次增长至2023年的3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收入年均增长超25%,直接或间接带动500余村民就业。曾经偏远的山村,如今道路整洁、庭院雅致,鲜卑元素的壁画和装饰随处可见,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步一史”的独特风貌。
守护与发展: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乡村振兴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守护好文化根脉。”阿里河镇文旅办主任表示,当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严格限制景区日接待量,定期对嘎仙洞岩体和碑刻进行专业维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遗址造成破坏。
如今,嘎仙洞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内蒙古“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夏季,这里会举办“鲜卑文化节”,游客可以体验射猎、制皮等鲜卑传统技艺,观看《拓跋鲜卑》实景演出,在互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从鲜卑人的“祖居地”到乡村振兴的“活力源”,嘎仙洞的蜕变,正是文化遗产赋能地方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土地上,古老文明与现代乡村正共同书写着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 佟庆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