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张婷(化名)站在医疗美容机构的咨询室门口,十米长的走廊仿佛走了一个世纪。她最初仅计划做基础护肤,却被引导进面诊室。咨询师审视她年轻的脸庞,抛出了一连串“诊断”:皮肤松弛需抗衰、鼻翼过宽要切除,并建议打造“幼态脸”。刚考上研究生的她身高170厘米、皮肤白皙透亮,眼中透着青春神采,出门时却被判定为“不合格”——“我才22岁啊”,她心情沉重。亲友的提醒让她恍然:自己正陷入精心设计的焦虑中。
随着暑期来临,年轻群体希望通过美容护理提升形象。而在“幼态审美”风靡的医美市场,部分机构鼓吹“衰老与年龄无关”,以“打造幼态脸”之名诱导消费,背后暗藏标准混乱的“诊断”与消费陷阱。
何为“幼态脸”?记者走访北京5家主推此概念的机构,发现其定义高度模糊:普遍描述为圆润、饱满的童颜特征,但改造方案却大相径庭。同一张脸,被不同机构提出截然相反的方案:一家要求填泪沟、丰唇抗“疲惫感”;另一家则聚焦眼部,建议做“撒娇星星眼”;还有机构发明“幼态辨识度”概念,指责唇鼻不够饱满、下巴不够尖,甚至声称“90岁也能做幼态脸”。
支撑这些方案的是一套精密话术体系,直击消费者对衰老的焦虑和对即时美的渴望。社交平台上,“骨相老化”与“饱满幼态”的对比图充斥视野。咨询时,“明天比今天更老”“变美后追求者更多”等话术反复出现,风险却被轻描淡写为“选对材料就没问题”。
高额消费成为常态。部分机构报价数万元至十几万元,销售则通过限时折扣、高价材料“长远账”等套路促成交易。记者检索投诉平台发现,“幼态脸”相关投诉超500条,涉及虚假宣传、毁容等纠纷。上海市消保委通报称,医美领域存在夸大效果、资质不全、价格不透明等乱象。
为何“幼态审美”能轻易制造焦虑?专家分析认为,对年轻外表的深层渴求实则是寻求被接纳的安全感,而商家利用“即时满足”心理投其所好。北京一位资深美容顾问坦言,“幼态脸”本质是营销工具,刻意模糊年龄界限,将所有人纳入“需改善”范畴。更需警惕的是,过度填充极易导致面部“馒化”,僵硬不自然。
法律层面,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付新华指出,医美广告使用“无创”“零恢复期”等话术淡化风险,已涉嫌违反广告法;而社交平台的软性推广更形成监管灰色地带。此外,非合规机构与无证人员违规操作频发,消费者常因“知情同意书”套路及复杂举证链条维权困难。
面对乱象,付新华建议推行系统化治理:一是严控广告禁用非医学术语,要求社交平台显著标识推广内容;二是降低消费者维权举证门槛,明确营销链条中各主体责任;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资质核查与投诉平台,推动行业透明化发展。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