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近日,共享经济领域“好借难还”问题引发热议。湖北武汉一女子反映,8月10日骑行共享单车后,虽已到系统划定的“运营区”,却被提示“不在运营区内”无法还车,连初始扫码点也不行,最终支付10元调度费。涉事企业回应,该用户开锁点在试点运营范围外,APP虽有弹窗提醒但不够醒目,现已退还调度费。
类似问题并非孤例。网友普遍吐槽共享单车“停P点仍还车失败”“骑车5分钟,停车10分钟”;共享充电宝同样“好借难还”。今年1月,广州消费者叶先生在南站租用共享充电宝,用完后找了13个归还点,均因设备满载无法归还,无奈花99元买下。投诉后,涉事企业与叶先生和解。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消协受理投诉中,共享设备归还难成热点。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共享设备作为高频便民服务,归还系统需稳定可靠、操作便捷,当前系统漏洞和管理问题正削弱消费者信任。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健全共享经济服务标准,明确系统稳定性与透明性要求,对还车失败等投诉开展数据监测、技术分析及风险提示,建立企业信用评分与通报制度;针对充电宝问题,需按使用热度科学配置归还设备与充电站,合理控制空置率,让便民服务不添堵。
各地也在积极破题。8月20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推出《北京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明确机柜需保证足够空位,确保消费者现场及时归还;若因网点少、机柜无空位等无法及时归还,企业核实后应暂停计费,切实保障用户权益。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