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热潮:从登山神器到万元装备
今年五月前后,融合硬核科技与科幻元素的外骨骼机器人突然爆火。国内多个山地景区在旅游旺季推出租赁服务,“无痛登山”“懒人爬山”的宣传铺天盖地。泰山景区数据显示,仅假期前三天,百余台设备服务超3000人次,老年游客占比达62%。租赁均价多为每小时几十元,武功山甚至低至200元用12小时。
这股热潮让外骨骼概念迅速普及。分析显示,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超百亿美元,中国市场或达42亿元。
记者检索网购平台发现,产品价格差异惊人:高端康复机型标价30万元,廉价助力护膝仅几十元。景区常见的登山助力款售价数千至万余元。工业搬运外骨骼(售价数万至十几万)作为最早商用场景之一,2017年已应用于物流业,却远不如登山、康复受关注。
销售主战场在线上。北京多家网店均无实体门店,一家新商场开业宣传中的体验项目,实地探访时早已撤展。视频网站上,几万到十几万元产品的开箱测评颇受关注,甚至催生了日租99-139元的租赁业务。
线下探访:康复市场的新希望
在南三环的阳光大艾康复中心,12岁的脑瘫患儿小陆正借助“艾康”外骨骼机器人缓慢行走。机器提供安全支撑,帮助他训练自然步态。这家2025年3月开放的机构,专为下肢运动障碍者提供智慧康复方案,现有四五十名患者。
小陆每天训练两节,每节半小时。父亲坦言,十年康复历程跑遍北京各类机构:“传统康复依赖人力,每分钟收费6-10元,半小时就几百元。虽有补贴,但康复师水平参差。”相比之下,外骨骼降低了运营成本,这里单课时收费150元,办卡可低至百元左右。
运营经理赵鹏程介绍,产品已形成7大系列,覆盖康复与健身场景。搬迁至南三环正是为了方便用户实地体验——这里是链接科技与需求的窗口。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其产品曾助力火炬传递甚至马拉松。针对不同人群的家用康复款,售价已降至10万元内。
使用者心声:期待与疑虑并存
完成训练的小陆满头大汗,自行走向卫生间时步伐明显更艰难。父亲默默注视:“洗手、穿衣这些简单动作,我们练了很多年。”他坦言短期难判效果,但被“距离近、费用低”吸引:“脑瘫患者个体差异大,我期待科技进步带来曙光,但康复注定是场持久战。”
更多体验者反馈通过社交媒体浮现:
· 家用康复用户:肩带腰带分担重量,助力让训练更易坚持,但非“灵丹妙药”,生活辅助(如如厕)仍不便。
· 登山款购买者:设备轻便易穿,大功率下助力显著,但担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肌肉依赖和膝盖磨损加剧。
专家视角:未来形态在于“脑机联动”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专家李方祥指出,当前外骨骼仍处初级阶段,主要通过动作模仿提供助力。他展望终极形态:“健全人靠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肢体。若截瘫患者能用‘脑机接口’以想法驱动外骨骼,才是真正的突破。”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