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上那颗鲜红的五角星在晨曦中熠熠生辉,当潘冬子稚嫩却坚定的脸庞映入眼帘,我的心被一股滚烫的暖流紧紧包裹。重温《闪闪的红星》这部经典红色电影,不仅是一次光影之旅,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在烽火岁月的故事中读懂了信仰的力量与成长的重量。
影片以红军长征后的南方革命根据地为背景,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在艰难环境中追随革命、茁壮成长的故事。父亲参加红军时留下的红星帽徽,成为他心中不灭的灯塔。从目睹母亲为掩护群众牺牲的悲痛,到智斗恶霸胡汉三的机智,再到为游击队送盐、送情报的勇敢,潘冬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革命精神的滋养。他身上没有同龄孩子的怯懦与娇弱,取而代之的是超乎年龄的坚定与担当,那颗红星不仅别在他的帽子上,更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里。
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信仰力量。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山村,红军留下的 “打土豪、分田地” 的标语是希望的火种;母亲面对敌人烈火时高呼 “共产党万岁” 的呐喊,是信仰的绝唱;潘冬子将盐化成水浸在棉衣里骗过敌人的智慧,是少年对革命事业最朴素的奉献。这些片段让我明白,革命年代的信仰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勇气,是面对绝境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坚定信念。
影片中的细节刻画更让红色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冬子与小伙伴们在松树下聆听红军故事时的专注眼神,与父亲重逢时颤抖着抚摸红星帽徽的动作,在米店与胡汉三巧妙周旋时的沉着冷静,都让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立体而鲜活。他不是完美无缺的超人,而是在苦难中学会坚强、在斗争中学会成长的普通人,正是这份真实让他的精神更具感染力。
如今站在和平年代回望这部电影,潘冬子的故事依然能引发强烈的共鸣。那颗闪闪的红星,在今天依然象征着忠诚、勇敢与担当。它提醒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冬子母亲一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它激励我们,面对成长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要像潘冬子那样怀揣信念、勇往直前。
光影会落幕,但红星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闪闪的红星》不仅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更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让那颗象征着信仰与希望的红星,永远在心中闪耀,用实际行动传承革命精神,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