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金秋时节,曾经静默的田间地头化身热门打卡地,光伏步道、北斗放牧等科技场景,正悄然重塑乡村游的体验与价值。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多地乡村迎来旅游热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度显示,“丰收体验游”带动乡村旅游人次大幅增长,超500条乡村旅游线路持续升温,农文旅融合新业态为农民打开了增收新空间。
农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陕西延安南泥湾,六十多岁的农民朱玉萍转型为“乡村新导游”,边唱边跳地向游客讲述家乡变化。南泥湾与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合作,引入“数字种田”技术,推动“寒地粳稻”与“稻渔共生”模式落地,实现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金黄的稻穗颗粒饱满,沉甸甸地弯下腰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在此刻变得触手可及。北迁的朱鹮种群也在此安家,今年成功孵化出7只幼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
河南宝泉大峡谷则以“晒秋小院”打造出太行山的丰收调色盘。辣椒的红、玉米的黄,与怀抱花生、板栗穿梭林间的小松鼠,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秋景图。
在四川盐亭、山东武城等地,“亲子农耕体验”“农家院团圆饭”成为游客首选;江苏盐城阜宁和苏州太仓则通过打年糕、音乐市集、稻田艺术画等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乡村焕发“未来感”
这个假期,乡村“新科技”扎堆涌现,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江苏苏州常熟蒋巷村的光伏步道成为亮点。步道两侧嵌有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并传回“能源大脑”,系统自动优化发电效率,游客甚至可通过光伏座椅为手机无线充电。
四川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内,秸秆迎来华丽“变身”。通过文创与现代工艺结合,“川剧变脸”“哪吒闹海”等创意稻草造型,打造出巨型稻草人王国。
四川天府农耕文化研究中心袁周平表示,未来将引入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稻草人,开发AR互动体验,进一步展现乡村魅力。
在甘肃肃北县,北斗卫星技术重新定义传统牧业。牧民通过北斗手持机和羊群头上的“北斗项圈”实现数据互联,消费者轻点手机便能实时追踪雪山羊的放牧轨迹。
新基建激活乡村新动能
全国农村新基建正围绕“数字、绿色、智慧、融合”四大方向发力。目前行政村5G覆盖率已超90%,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科技赋能的新场景和消费空间,将丰收成果融入市民和游客的休闲过程,让人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与生活之美。
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产品产地,而是融合科技、生态与文化的综合空间。 从南泥湾的数字稻田到肃北的北斗牧羊,从蒋巷村的光伏步道到天府农博园的稻草王国,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让传统农耕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