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推动城乡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一系列创新实践正在各地涌现,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动的注脚。
一、要素双向流动:从“虹吸”到“反哺”
传统的城镇化往往伴随着农村要素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如今,这种趋势正在被打破,人才、资本、技术开始在城乡间双向循环。
新农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企业家选择回到乡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现代化的经营理念、营销手段和审美眼光。他们将直播间开到田间地头,用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他们改造闲置民居,打造精品民宿集群,让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这股“归雁经济”为乡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城市资本下乡兴业:在政策的精准引导下,城市资本开始关注乡村的巨大潜力,投资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领域。这种投资不再是简单的“圈地”,而是与村集体、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开发,共享收益,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产业深度融合:超越“农业”的乡村经济
现代的乡村产业早已超越传统种养殖业的范畴,呈现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蓬勃态势。
“农业+”新模式:“农业+旅游”形成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加工”催生了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文化”诞生了农耕体验、非遗工坊等新业态。这些融合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元的收入。
县域经济的枢纽作用:县城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关键枢纽。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县域,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成功承接了城市产业的转移,吸引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有效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
三、服务均等共享:缩小“看不见”的差距
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体现在公共服务上。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数字基建弥合鸿沟:高速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覆盖,让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等优质服务。“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隔阂,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知识的普惠共享。
人居环境同步提升:垃圾回收、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不仅改善了生活品质,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结语:走向共赢的未来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要让乡村变得和城市一样,而是要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它追求的是一种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新型关系。城市的科技、人才和经济活力为乡村赋能;乡村的生态、文化和空间资源为城市提供支撑。
这条融合发展的道路,正在通过无数具体的实践被不断拓宽。它预示着一种更加均衡、更可持续、也更富有人情味的现代化图景,其中,城市与乡村携手同行,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未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