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非遗传承人李老师:一针一线,绣出时代新韵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2887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有匠人坚守着古老的手艺,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本期,我们走进苏绣传承人李老师的创作世界,聆听她如何用指尖的丝线,连接传统与未来。

问:李老师,您好。苏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初是什么吸引您投身于此呢?

李老师:(笑)更多的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我母亲、外婆都会绣,我从小就看她们飞针走线,觉得特别美。那种宁静、专注的氛围,以及一块白布在手中逐渐变得花团锦簇的成就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它对我来说,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问:在您看来,苏绣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

李老师:精髓在于“以针代笔,以线为色”。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用丝线的光泽、色彩和不同的针法,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质感。尤其是“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字诀,是衡量苏绣技艺水平的标准。你能在一幅作品上看到光线的流动,感受到画面的呼吸,这是机器刺绣无法替代的温度和灵性。

问:近年来,“国潮”兴起,传统手艺受到更多关注。您觉得这对苏绣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最大的变化是受众变年轻了。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妈妈辈”的东西,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来定制绣品作为礼物,或者购买带有苏绣元素的文创产品,比如笔记本、包袋、饰品等。这倒逼着我们传承人要去思考,如何让作品既保留传统魂,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

问:面对这种变化,您和您的团队做了哪些创新的尝试?

李老师:创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题材创新。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鱼虫,也会创作一些现代主题的作品,比如为城市地标、科技成就主题进行创作。二是应用创新。我们与设计师合作,将苏绣元素融入到服装、家居用品中,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我们还开设了体验课,很多人来不是为了学成大师,而是为了在过程中感受那份专注和宁静,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

问: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李老师:我期待苏绣能成为一个活着的、发展的艺术。它既要扎根于传统的土壤,也要勇敢地拥抱这个时代。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的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声明 关于冒充我司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山西高平苹果迎丰收 “甜蜜产业”助农增收 沈白高铁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探访区域发展新动能
西藏贡嘎:戈壁滩上结出“致富果” 矮化苹果产业促增收 天津"十四五"培育新质生产力 资源盘活与科技创新双突破 柳州柳江区产业加速“出海” 特色产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意大利古希腊文物展亮相山东青州 促中西方文明对话 台湾地区多名艺人涉嫌逃避兵役被查 四人到案供认
“助力残特奥会”轮椅运动邀请赛在广州举行 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发现珍稀春兰野生种群 天津“十四五”盘活存量资源超千亿元 培育发展新动能成效显著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启幕 共商区域绿色发展新篇章 车主称兰博基尼遭暴力审车,水温爆表达130℃:刚买1个月,维修费用或超10万元
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成果丰硕 国际平台效应日益凸显 全国劳动模范与大国工匠代表团访港 促进两地精神文化交流 国际民间艺术节绽放深圳 中外文化共谱华章 广西企业广交会成果丰硕 多元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印迹园开放 再现商贸历史记忆
重庆城口老腊肉香飘海外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云南农业"十四五"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山西高平创新举措应对阴雨天气 全力保障秋粮归仓 天府书展圆满落幕 国际交流成果丰硕 宁夏西海固:金秋调色盘绘就脱贫新景
救人视频引发肖像权争议 法律解析权益边界 陇南徽县:千年银杏“金”彩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外卖行业管理革新:超时罚款逐步取消,服务分制度全面试点 金融多措并举护航秋收 资金保障精准直达田间 上海久事成功卫冕 斩获2025超三联赛总冠军
车市关注:小米雷军怒斥黑公关,官媒们在痛批小米汽车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创多项世界纪录 天堑变通途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土特产"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天堑变通途:雪山乡的变迁之路 湖南赴西安举办专场招聘 万余优质岗位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