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有匠人坚守着古老的手艺,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本期,我们走进苏绣传承人李老师的创作世界,聆听她如何用指尖的丝线,连接传统与未来。
问:李老师,您好。苏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初是什么吸引您投身于此呢?
李老师:(笑)更多的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我母亲、外婆都会绣,我从小就看她们飞针走线,觉得特别美。那种宁静、专注的氛围,以及一块白布在手中逐渐变得花团锦簇的成就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它对我来说,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问:在您看来,苏绣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
李老师:精髓在于“以针代笔,以线为色”。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用丝线的光泽、色彩和不同的针法,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质感。尤其是“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字诀,是衡量苏绣技艺水平的标准。你能在一幅作品上看到光线的流动,感受到画面的呼吸,这是机器刺绣无法替代的温度和灵性。
问:近年来,“国潮”兴起,传统手艺受到更多关注。您觉得这对苏绣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最大的变化是受众变年轻了。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妈妈辈”的东西,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来定制绣品作为礼物,或者购买带有苏绣元素的文创产品,比如笔记本、包袋、饰品等。这倒逼着我们传承人要去思考,如何让作品既保留传统魂,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
问:面对这种变化,您和您的团队做了哪些创新的尝试?
李老师:创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题材创新。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鱼虫,也会创作一些现代主题的作品,比如为城市地标、科技成就主题进行创作。二是应用创新。我们与设计师合作,将苏绣元素融入到服装、家居用品中,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我们还开设了体验课,很多人来不是为了学成大师,而是为了在过程中感受那份专注和宁静,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
问: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李老师:我期待苏绣能成为一个活着的、发展的艺术。它既要扎根于传统的土壤,也要勇敢地拥抱这个时代。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的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