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非遗传承人李老师:一针一线,绣出时代新韵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387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有匠人坚守着古老的手艺,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本期,我们走进苏绣传承人李老师的创作世界,聆听她如何用指尖的丝线,连接传统与未来。

问:李老师,您好。苏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初是什么吸引您投身于此呢?

李老师:(笑)更多的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我母亲、外婆都会绣,我从小就看她们飞针走线,觉得特别美。那种宁静、专注的氛围,以及一块白布在手中逐渐变得花团锦簇的成就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它对我来说,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问:在您看来,苏绣最独特的魅力是什么?

李老师:精髓在于“以针代笔,以线为色”。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用丝线的光泽、色彩和不同的针法,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质感。尤其是“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字诀,是衡量苏绣技艺水平的标准。你能在一幅作品上看到光线的流动,感受到画面的呼吸,这是机器刺绣无法替代的温度和灵性。

问:近年来,“国潮”兴起,传统手艺受到更多关注。您觉得这对苏绣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最大的变化是受众变年轻了。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妈妈辈”的东西,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来定制绣品作为礼物,或者购买带有苏绣元素的文创产品,比如笔记本、包袋、饰品等。这倒逼着我们传承人要去思考,如何让作品既保留传统魂,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

问:面对这种变化,您和您的团队做了哪些创新的尝试?

李老师:创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题材创新。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鱼虫,也会创作一些现代主题的作品,比如为城市地标、科技成就主题进行创作。二是应用创新。我们与设计师合作,将苏绣元素融入到服装、家居用品中,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我们还开设了体验课,很多人来不是为了学成大师,而是为了在过程中感受那份专注和宁静,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

问: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期待?

李老师:我期待苏绣能成为一个活着的、发展的艺术。它既要扎根于传统的土壤,也要勇敢地拥抱这个时代。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的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对话非遗传承人李老师:一针一线,绣出时代新韵 AI照进现实:如何拥抱智能时代的工作与生活? 生活中的《民法典》:这些条款正在守护你的日常
璀璨东方明珠:香港的多元魅力与传承创新 绿色科技点亮生活:从家庭阳台到智慧城市的生态实践 跨越山海,携手共筑发展梦:一带一路上的中马情谊 秋冬换季健康指南:家庭常备药清单与科学用药提醒 家庭出行新选择:深度体验丰田赛那智能电混双擎
暑期银幕:光影交织的多元娱乐盛宴 笔墨新生:中国书法的当代生活融入与多元价值 “老粉皮”持证记:小作坊的合规新生 中国科技创新突破迭出:火星固态内核确证、植物基因新机制及探月LOVEX取得进展 杭州队阵容厚度助力,98:66大胜湖州队斩获三连胜
西安将打造“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将迎来新国标 《南京照相馆》香港热映,观众好评如潮 大学生兼职出借个人信息惹上官司,法院判赔2万元 数字化手段助力世界遗产保护:杭州“数智运河”提供创新范例
古风团播:青年群体中的“国风新消费”热潮 启动仪式在铅山隆重举行|上饶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后岩村: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渝企携手中白工业园,共拓“一带一路”新机遇 峨眉武术热与乐山文旅新风貌
云南鲜花咖啡:两岸交流的“高原特色纽带” 西延高铁全线接触网贯通 为联调联试筑牢基础 高校迎新机器人“上岗”:科技赋能开学季 折射中国机器人产业新活力 千年古塔“出圈”背后:当“绿色能量窗”遇见文物保护 布鲁斯·威利斯与额颞叶痴呆抗争:家人守护下的硬汉余晖
上合组织农业合作谱新篇:中国技术与人才共筑区域粮安防线 海南榴莲丰收季落幕 国产鲜品凭"树上熟"优势站稳市场 新式茶饮:以体验创新与健康升级打开茶文化新窗口 开学季“文具出海”热潮涌动 嘉兴制造借创新与服务拓全球市场 盐池:红色沃土绽新颜 以红赋能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