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秋收时节,资金需求集中且紧迫。各地金融机构正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保障秋收秋种期间的农业生产需要。
创新信贷模式破解融资难题
在河北石家庄,种粮大户闫辉磊近日顺利获得了12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和购买农资。“地租贷和农资贷年化利率在2.8%到3.5%之间,还支持随用随还”,当地农商行负责人介绍,银行通过将农户、合作社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织链成网,创新了对农业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
四川凉山州的金融机构同样积极探索。农业银行在当地首创“智慧畜牧贷”,养殖户可用活畜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一家养牛企业负责人表示:“用牛作抵押贷款,解决了我们扩大规模的资金难题。”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8月末,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09%;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7126亿元,增幅26.42%。
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
除了信贷支持,农业保险也为农户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四川宜宾,某合作社的900多亩花椒因虫灾受损,预计可获得50万元保险赔款。当地推出的财政补贴型花椒保险,农户仅需自付35%保费,其余由财政补贴。
保险不仅稳定了农户收入,还提升了信贷可获得性。宜宾金融监管分局负责人表示:“保险的增信作用,既提高了融资效率,也降低了融资成本。”今年1-8月,全国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1万亿元,其中粮食作物保险保障金额达1.17万亿元。
补贴发放提速激活生产动能
财政补贴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辽宁铁岭的合作社今年新购置了带北斗导航的智能农机,社长赵玉国算了一笔账:“安装北斗后,单台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两倍。”更让他满意的是,近10万元农机补贴一个月内就到账了。
这得益于辽宁省今年实施的“省集中发放”改革,通过打通四个系统,将补贴发放周期大幅缩短。据统计,该省已通过新机制发放补贴3.88亿元,按时发放率从去年的34.29%提升至100%,有效缓解了农户资金压力。
金融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正为秋收生产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