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后铁邱村的李家粉皮,曾是周边村镇的名产——色如凝脂,口感筋道,2016年还获评“河南老字号”。可这份祖传手艺,多年来困在“小作坊”模式里:多数农户没有食品生产资质,产品进不了正规商超,只能在村口集市低价叫卖。销路一窄,产业越做越小,鼎盛时上百户做粉皮,后来只剩一二十家,传统手艺眼看要失传。
转机出现在2024年9月。经开区党工委第二巡察组走访时,盯上了这个“无证”堵点,当即把“帮粉皮作坊办证”列为巡察整改重点,督促村党支部牵头解决。村党支部不敢怠慢,连夜向镇党委汇报。镇里很快协调市场监管、国土、卫健等部门,组了个“跑腿队”——不搞“坐等审批”,改成“上门服务”:工作人员蹲在作坊里,手把手教农户改造生产环境、提升卫生标准,还帮着梳理申请材料、简化申报流程,量身定制了一套合规升级方案。
当年11月,村民李来军等首批农户先拿到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12月,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也揣进了兜里。这张“身份证”一到手,变化立竿见影:超市主动抛来橄榄枝,采购商电话接不停,粉皮价格涨了近三成。订单一多,冷清的作坊又热闹起来,磨浆声、晾晒声此起彼伏。更让人振奋的是,观望的村民动了心,纷纷找村里申请办证;村集体也开始盘算:整合散户资源,注册“铁邱”商标,统一生产标准,要把这“老字号”推向更大的市场。
这件事透着个理儿:乡村振兴不一定非得追“新风口”。像后铁邱村这样,找准传统产业的真痛点——缺合规身份、少市场准入,用精准的行政服务、灵活的制度创新帮一把,让“藏在深闺”的乡土好物拿到“通行证”,传统手艺就能走出“小圈子”,在规范中迎来新生。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