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嫩江潮涌,浸润着松嫩平原的广袤黑土;沃野含章,孕育着生态与生计共生的智慧。当“稻蟹共舞”的图景在镇赉县的田畴间铺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黑土地上的生机律动,更是一场以有机种植为笔、以生态理念为墨的乡村振兴实践。
镇赉县刘涛家庭农场的探索,恰是这股浪潮中的生动注脚。不违农时,不负沃土,他们让水稻在纯净的黑土里扎根,让河蟹在田埂间自在生长,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模式,激活了土地的多元价值。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象诠释,更勾勒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以生态为基,以有机为钥,让每一寸黑土都迸发可持续的生命力。
从嫩江畔的潮声到田垄间的欢歌,从生态兴到产业旺,这样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动能,正藏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里,藏在对绿色发展的坚守中。而无数个像刘涛家庭农场这样的奋斗身影,正让黑土地的故事,在生态与振兴的交响中,愈发厚重动人。
吉林电:本网讯【田立会 佟庆和 报道】清晨的镇赉县四方坨子,薄雾漫过松嫩平原的田畴,刘涛家庭农场的稻田里泛起细碎涟漪——青灰色的河蟹正沿着稻秆攀爬,尾鳍划开水面的声响,混着远处白鹭的啼鸣,奏响一曲生态与农耕的和鸣。这片被嫩江水滋养的黑土地上,“稻蟹共生”的智慧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作为松嫩平原的核心区域,这里的黑土层厚度达1.5米,弱碱性的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丰富,是天然的“耕地瑰宝”。而穿境而过的嫩江水,清澈甘冽,富含钙、镁等天然矿物质,不仅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水源,更让河蟹在流动的水环境中得以自然繁育。“水是稻的命,也是蟹的魂”。农场主刘涛蹲在田埂边,指着水里穿梭的蟹苗笑道,嫩江水凉、活、净,养出来的蟹肉质紧实,灌溉的稻子颗粒饱满,这是大自然给咱的馈赠。
在这片稻田里,“共生”是最精妙的生态逻辑。春天插秧后投放蟹苗,河蟹以稻田里的杂草、害虫为食,省去了除草施肥的人工;而蟹的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天然有机肥,让土壤越种越肥。
八千只蟹苗放入稻田生长
水稻则为河蟹遮挡烈日、提供栖息环境,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性循环。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每一粒稻谷都带着黑土地的本真清香,也让河蟹成为生态认证的“绿色珍品”。
生态的馈赠远不止于此。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让这里成了迁徙鸟类的“驿站”。每年春秋两季,丹顶鹤、东方白鹳、野鸭等上百种鸟类途经此地,或在稻田边觅食,或在湿地里休憩,构成一幅“稻浪翻滚、百鸟翔集”的田园画卷。“去年秋天,我还拍到过白枕鹤群落在稻穗上的照片,现在鸟越来越多,说明咱这生态是真的好。”刘涛打开手机里的相册,满眼骄傲。
如今,农场培育的“旺涛牌”生态蟹田有机米,采用胚芽米加工工艺,最大程度保留了米胚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一经上市便成了市场“宠儿”。从黑土地里的稻蟹共生,到餐桌上的有机香米,这条绿色产业链不仅让农场年收入稳步增长,更带动周边农户学习生态种植技术,共同分享生态红利。
种好一亩田,守护一片绿,带动一群人,刘涛说。家庭农场的发展,正是乡村振兴的缩影——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翼,让黑土地焕发新生机,让乡亲们的日子像稻穗一样饱满。
夕阳西下,嫩江水倒映着金色的稻浪,归鸟的翅膀掠过水面,留下圈圈涟漪。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稻与蟹的共生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生态与发展的双赢篇章。
责任编辑,朱京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