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近年来深度融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这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升级后的新战略。随着2023年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发布,宣城市被正式纳入,这标志着治理从单一的“水质对赌”模式,拓展为综合性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模式。该市立足绩溪县先行实践经验,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合作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由“一水共护”转向“一域共富”的新路径。
在跨省流域协调治理实践中,多个地区展现出创新成果。例如,绩溪县与杭州市临安区合作,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守护边界水源。设立在荆州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精密设备,全天候跟踪水质变化。两地联手开展“浙皖共护碧水”活动,推动石门潭水库水质从Ⅱ类跃升至Ⅰ类,形成上下游互保的新模式。这一措施源于一份互融协议,每年补偿资金持续投入,积累了可观成效。
广德市卢村乡的夏阳溪流域治理同样引人关注。该地与浙江省安吉县达成跨省生态补偿协议,成功实现了出境水质的稳定达标,创下三级横向治理的典范。类似地,郎溪县凌笪镇联手江苏省溧阳市推进洙漕河生态治理,通过退养青虾塘等举措改善环境,累计补偿资金达到2000余万元。这些案例已被收录为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实践,为小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宝贵样本。
随着生态保护根基的稳固,宣城市将绿色发展融入产业协作。绩溪县吸引了杭州萧山企业抱团投资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总投资逾5亿元。产业园依托杭绩数字平台,发展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时打造“生态+文旅”融合路径,比如“十乡百碗”工程,将乡土美食转化为旅游消费品,提升农民收入。广德市则借助生态优势发展康养基地,整合竹乡画廊旅游资源,催生民宿与自驾产业链。
在机制创新上,宣城市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变现。全省排污权交易推广后,该市完成14笔二级市场交易,成交金额达685万元,包括与沪浙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交易并非简单买卖,而是与环评审批联动,确保企业需通过政府储备库获取新增排放权。此外,生态资本转化不断深化,如林业碳汇交易、收益权质押保险落户等。国家级EOD项目落地绩溪段,助推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
这些务实措施彰显了生态共治的协同效应。宣城不仅水质优良率和达标率双双达到100%,还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未来,排污权交易覆盖VOCs污染物,新安江流域水权互换等计划,将进一步解锁生态价值的长效通道,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