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从社区养老院的康复训练到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创新展台,养老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应用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日益清晰。作为应对养老问题的创新方案,这类机器人正为银发经济注入强劲新动能。
在北京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的康复医院,长者在康复师指导下借助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青岛福山老年公寓内,送药机器人“小福”随时待命,为各楼层老人提供送药服务——这些“人机共栖”场景已成为当下养老机构日常。不久前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百余款养老领域新技术集中亮相,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导盲六足机器人等备受关注。其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轶2.0轮臂式机器人引发热议,其产品经理赵雨蒙介绍,该机器人融合具身智能操作与多模态感知能力,可承担养老场景下的导览、巡检工作。
养老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底座的升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大脑”推动其从“能干活”向“干好活”迈进。天轶2.0能与观众自然交互,核心在于搭载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该平台如同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使其具备感知环境、理解语言、规划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方正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5年,养老机器人已在康复、护理、陪伴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呈现“智能化+适老化+服务生态”融合加速趋势。
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添力。今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相关通知提出开展智能养老机器人攻关试点,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也正式发布。政策红利下,市场潜力凸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我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9年达159亿元,外骨骼机器人等消费级产品更成为资本聚焦重点。
尽管前景广阔,养老机器人仍面临实用化和普及化挑战。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指出,需围绕实际需求推进技术创新与功能定位。随着技术迭代、场景丰富、资金投入加大及标准完善,养老机器人有望进入更多家庭,成为银发经济重要增长极。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