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记者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客)的国铁事业部装配产线。在这里,制造过程的数据被自动采集,关键操作动作实现了智能控制,产品制造质量得到精准管控。装配现场集成了包含5G、自动化、物联网、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多达10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让各类生产数据可存储、可分析、可利用,真正达成了“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目标。
作为中国地铁、动车组和磁浮列车的摇篮,中车长客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先行者。该公司通过掌握轨道交通装备九大核心技术,已具备全谱系动车组的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了我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高铁运营速度的提升,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而生产制造环节是确保高铁绝对安全可靠的关键。中国高铁为何能做到又快又稳?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
“结合公司的管理特点,我们创立了独特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关吉瑞介绍道,“核心是4A架构建设,围绕产品全寿命周期和经营管理全过程,我们稳步推进流程重构、数据治理与分析、数字化平台及网络安全建设,基本实现了业务流、实物流和数据流的统一。”
中车长客国铁事业部制造中心装配产线组肩负着高铁列车的组装重任,人们熟知的“和谐号”和“复兴号”均诞生于此。为确保生产现场安全高效,中车长客自主定制开发了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在产线上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和智能装备,持续赋能高铁工人的技术能力。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CR450动车组。2024年12月29日,由中车长客参与研制的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该样车以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创造了动车组明线交会速度的世界纪录。“CR450动车组样车的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制动距离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王雷表示,“它综合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实力,对于推动我国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铁路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在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设备与系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虽无实体,却是企业另一种宝贵的资产,”关吉瑞强调。中车长客数字化团队自主设计并开发了企业级数据驾驶舱,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生产指挥驾驶舱。该平台能对现场管理各要素进行自动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运算,最终实现可视化呈现,实时反映生产过程状态,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