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当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普遍采用背景调查,但部分调查内容已超出合理范围,引发社会对求职者权益保护的讨论。如何平衡企业用人需求与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有求职者反映,其在应聘运营客服岗位时,因多年前的物业纠纷诉讼记录被第三方背调公司标记为"黄灯",最终错失工作机会。该求职者表示,这起纠纷与应聘岗位毫无关联,且早已了结,却成为求职路上的"隐形障碍"。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求职者吐槽背调"管太宽":有人因大学时期的小额网贷记录被追问细节,有人因租房纠纷被标注"风险提示",还有人被要求提供家庭成员身份信息。这些与岗位履职无关的信息收集,引发了对背调合理边界的质疑。
法律界人士指出,背景调查应当遵循合法、必要原则。日前,北京某背调公司就因在报告中加入"生活作风问题"等未经核实的主观评价,被法院认定侵犯求职者名誉权,判令其承担侵权责任。法官表示,背调机构对可能影响用人判断的内容负有核实义务,不能简单充当"传声筒"。
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和背调机构应确立合理的调查范围,重点关注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和履职表现,避免过度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同时,应建立纠错机制,给予求职者解释说明的机会。
在招聘市场,既需要背景调查为企业用人把关,也需要守住不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的底线。只有划定合理边界,才能构建和谐诚信的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市场的规范发展。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