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线上购买旅游保险,页面显示“航班延误1小时赔付60元”,却未注明需提前24小时投保;宣传“百万意外保障”,实际仅限特定情形……便捷的互联网保险背后,藏着不少影响理赔的关键细节。
“十一”长假临近,旅游市场迎来出行高峰。不少游客选择提前线上购买旅游保险,为旅途增添一份保障。然而,线上投保虽便捷,却因页面展示空间有限,关键条款和赔付条件常被折叠或隐藏,可能为日后理赔埋下隐患。
辨别真伪:营销活动非保险
消费者在平台购买保险时,需首先分清何为保险产品,何为营销活动。
此前,有出行平台推出名为“起飞延误新玩法”的产品,收款方显示为保险经纪公司,许多旅客误以为这是航班延误险。然而当航班延误申请理赔时,平台却表示这并非保险产品,而是一个营销活动,理赔条件极为苛刻——要求航班实际延误时间必须与购买时页面显示的预测延误时间完全一致。
这类营销活动不受保险法规约束,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难度极大。因此,选购时务必确认产品性质,避免将营销活动误认为保险产品。
深究条款:生效时间与保障范围藏玄机
即使是正规保险产品,其生效时间和保障范围也存在诸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以上海消保委联合调查发现的某平台“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为例。页面突出宣传的“百万”保额,实际上仅指飞机意外身故或残疾保险金,而核心的“意外身故或残疾保险金”只有10万元。
航班延误险的生效时间尤为关键。有的产品明确要求“最早次日零时生效”或“至少提前24小时投保”。若在投保后立即出行,很可能因保险尚未生效而无法获得理赔。
此外,不同产品对“航班取消”的理赔标准不一:有的仅赔付计划起飞时间后的取消,有的则涵盖所有取消情况。游客需仔细对比,按需选择。
明晰保障:理赔条件差异大
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看似相同,实际理赔条件却可能有显著差别。
财产损失:部分产品明确保障酒店保险柜和随身携带的现金被盗,有的则未明确说明。
旅行变更:因自然灾害取消或提前结束行程,有的产品只赔已支付但无法使用的费用,有的则承担变更行程产生的新支出。
高风险运动:潜水、攀岩、蹦极等活动的保障差异更加明显。以潜水为例,部分产品仅承保18米以内的休闲潜水,更深度的潜水需额外购买附加险。
因此,不能仅凭保险项目名称判断保障范围,而应深入阅读具体条款。
避坑指南:四步锁定合适产品
面对复杂的保险条款,游客可通过以下四步选购合适产品:
首先聚焦核心需求,根据旅行目的地和计划筛选产品。境外游要确认目的地是否在保障清单内,并根据自身最关心的安全内容查看对应条款。
其次细读免责条款,特别关注“不保区域”“免责运动”“不赔情形”等内容。如有不明,应在投保前联系保险公司要求解释并保留沟通记录。
同时如实告知信息,根据保险要求填写旅行计划、健康状况等,避免因信息不实导致拒赔。
最后全程保留证据,包括截屏保存产品宣传页面、条款内容,下载保险合同;旅行中保留行程单、消费凭证、诊断证明等材料。有专业人士强调,材料是理赔的子弹,准备充分才能让理赔更顺利。
购买旅游保险不应只是出行前的例行程序,而应是认真阅读、仔细匹配需求的过程。随着互联网保险普及,消费者更需培养辨别能力,从“便捷购买”转向“聪明购买”。
保险的价值不在于保费高低,而在于出险时能提供切实保障。这个“十一”,多花几分钟读懂条款,或许就能为旅途省去后续诸多麻烦。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