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地址冒用事件频发
近期,"女子连续一周被邻居冒用地址点外卖"引发热议:上海一网友发现邻居多次将外卖地址填成她家,趁无人时取走。张贴提示后,对方竟公然拦截外卖,仅轻描淡写回应"点错了改一下"。
此类事件并非孤例。调查显示,生活中故意将快递、外卖地址或电话填写成他人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背后动机各异,却潜藏法律风险。
二、动机:冒用地址五花八门
安全顾虑:贵州余女士遇外卖员送餐,发现同楼层独居女生因安全担忧将其地址设为余女士家,对方承诺改正。
规避费用:天津配送员李先生常遇顾客为省配送费,故意填写邻近地址,待送达后要求转送。恶意行为者可能被商家拉黑。
取件便利:广州某超市老板成先生因店铺靠近小区入口,常被住户设为代收点。快递堆放门口造成困扰,经长期拦截才制止该行为。
三、处置:错误送达如何应对
随意处理他人财物可能构成"不当得利",权利人可要求返还或索赔。正确做法应是:
1.核对订单信息,确认为误送后立即联系配送员要求取回,并保留沟通记录。
2.在物品取回前妥善保管。
3.即使对方声称不要,也需通过平台确认处理方式,切勿私自处置。
四、责任:冒用者面临多重风险
配送员义务: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孟强教授指出,用户提供真实地址是核心义务。故意填错属根本违约,配送员无义务为错误买单(除非达成新协议)。
冒用者责任:
民事层面:频繁冒用地址侵犯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益(民法典),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等责任;同时构成对平台或商家的违约。
行政层面:情节严重扰乱秩序或干扰他人生活,或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五、解决:多方协作减少乱象
平台优化:强化填写提示与地址校验;明确非约定代收点风险;将地址规范纳入用户信用体系。
配送与商家规范:对模糊地址提前电联确认;与代收点建立正规合作;设定超时未取退回机制及费用承担规则。
代收点管理:可拒绝非熟客或未预约的代收;设置存放时限并主动提醒。
用户引导与约束:平台需宣传填错地址的风险;推广正规代收服务;建立恶意用户黑名单,实施限服或加价等措施。
权责明晰:快递公司应明确用户自身填错导致的损失由用户自负,避免配送员担责。
莫因一时便利或顾虑触碰法律红线,尊重他人信息与物权,方是解决"地址乌龙"的根本之道。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