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果冻让我瘦了十斤”、“夜宵照吃也瘦七斤”等高度雷同的评论不断涌现。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雇佣“职业弹幕人”制造虚假用户评价的行为,近日被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开出10万元罚单。此案成为全国市场监管领域针对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虚假宣传开出的首张罚单。
“职业弹幕人”指的是操控虚假账号或雇佣“网络水军”的黑灰产从业者。他们批量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发布预设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好评或交易数据,本质上是传统电商刷单炒信在直播领域的新变种,目的为误导消费者、炮制虚假流量。
在消费者习惯先搜索攻略、查看评价的时代,店铺销量和产品评价往往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这催生了刷流量、刷好评等互联网营销黑灰产业链。虚假评价形式不断翻新,从社交平台的“种草笔记”到直播间的“职业弹幕”。相比店铺留言,直播间实时滚动的弹幕更具迷惑性。主播激情带货时,配合评论区“好评如潮”的假象,“沉浸式营销”带来的心理暗示,加上“限时优惠”制造的紧迫感,极易诱导观看者冲动消费。一旦消费者发现商品货不对板、好评实为精心编排的谎言,商家的信誉便荡然无存。
这类“连蒙带骗”的虚假宣传,不仅直接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更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挫伤诚信经营者的信心,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若不及时遏制,将损害电商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甚至冲击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早已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禁止条款。此案将“直播刷评”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范畴,为后续同类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各方敲响了警钟。
治理这一乱象需多管齐下。商家必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将重心回归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本身,而非依赖刷评制造虚假繁荣和消费陷阱。平台方则需强化管理监测能力,优化流量分配机制,构建更全面、真实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瓦解“职业弹幕人”的生存土壤。
信任是商业的基石,却极易消耗。守护这份信任,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商家诚信经营、平台严格履责、监管部门有力执法。唯有各方协同努力,形成治理合力,才能去伪存真,共同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理性有序的网络消费生态,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奠定坚实的诚信基础。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