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正处在夏末秋初,天气像“坐过山车”,要么是高温闷热,要么是狂风骤雨,给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又是一场雷阵雨,今年40岁的骑手谢海华坚持送完午间订单,虽然穿着雨衣,但也闷得衣服都湿了,他需要一个栖身处,避雨休整。
如今,在谢海华经常送餐的富卓大厦商场,允许在部分区域接纳外卖骑手推着电动自行车进来躲雨休憩。“小空间给了我们大方便,休息的时候和保安唠家常,大家一下子关系都变近了。”谢海华说。
这是深化新兴领域党建的生动体现。今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首家新就业群体24小时服务驿站投入使用。自投入使用以来,驿站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空间,还搭建起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桥梁,根据骑手吐槽的“痛点”开展针对性的基层治理,收获广泛好评。
“富卓商场之变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路文华说,我们持续关注新就业群体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
北京市新经济组织活跃,美团、京东、滴滴等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总部集聚,每天奔波在城市中的新就业群体数量超33万人。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北京市从“一餐饭”“一度电”“一个车位”入手,将服务管理融入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全过程,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从“友好场景”到“友好之城”建设的创新路径。
开放城市驿站,让小哥累了歇歇脚。北京广泛发动各类资源,推动1.42万个城市驿站全部面向新就业群体开放;在重点场景建设800余个24小时服务驿站,还提供多元服务,让小哥暖心。
“没单的时候,我就喜欢来坐着休息,参加课程活动、“随手拍”,还能挣积分、换奖品,你看我都50多分了。”来自山西的骑手王金利说,在北京打工节奏快、压力大,没想到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24小时暖“新”蜂巢能感受到“处处是惊喜”。
走进驿站,窗户上贴着的两个纸风筝显得十分温馨,驿站里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设有休息区、就餐区、学习充电区、心理咨询室等多个功能区域,并配备了冰箱、饮水机、座椅沙发、微波炉等常用设施,雨具、医药箱、电动打气筒、维修工具等应急物资一应俱全,还会定期举办各类“微课堂”。
“为了小哥刹这一脚、停这一次,我们更要关心他们的需求。”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李欣说,街道将“三新学院”延伸到小哥身边,开设公益法律援助窗口、技能提升服务点等特色项目,构筑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港湾”与“服务绿洲”。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